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2016年热播的网络综艺节目,《火星情报局》呈现了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性别机制.节目通过设置以男性局长为中心的男性权力金字塔,输出男性观念,大量呈现涉及调侃女性的污段子满足男性的性心理,着重展示美丽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身体部位引导女性规训自身.《火星情报局》用社会中的优势意识形态来建构性别的意义和模式,生产出了取悦男性思维的内容,成功激发了更多观众的观看欲望.  相似文献   

2.
女性体育迷作为观众,所处地位应该是主动地“看”,但是经过媒体诠释,她们成为被男性观赏的客体.女性体育迷在媒体叙事中失去了主动性,被客体化为一个狂热又美丽的符号.呈现在媒体文本中的女性球迷美丽、性感、狂热,是被理想化了的女性范例.这种经过重塑的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体育迷整体形象是否契合,以及这种形象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郜艳敏事件中,相关媒体利用议程设置的手段使得郜艳敏这一女性形象发生异化,最终建构了一个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女性形象。而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由真实事迹改编至文艺作品的过程中,也对女性形象实现了异化建构,塑造了一个基于男权意识和男性凝视的客体化女性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利用了一级议程设置和二级议程设置来引导受众思维,试图使得观众关注山菊无私奉献的议题和村民善良淳朴的属性而忽略该事件的犯罪本质。影片体现了议程设置属性和效果,引导观众关注特定议题和特定属性。  相似文献   

4.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5.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黄勇贤  刘巍 《新闻前哨》2011,(10):93-94
本土化是城市台最大优势.也是城市台的生存之本。城市台在本土观众心目中所具有的亲和力是其他电视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它所能集中融合的一定地域内的地方文化、历史轨迹、人文特征也是其他电视媒体所无法一一关照的。城市台必须紧紧抓住本土优势.极力表现本土色彩,大力培育本土内容,以接近性、互动性、服务性和唯一性实现电视节目传播价值和市场空间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社会和视觉文化主导下的选美比赛中,女性身体成为重要的消费符号和视觉元素,这种单性别狂欢除了女性主体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自身的满足感之外,电视媒体的大肆渲染也成为这种镜像中虚幻的自我的主要推动力,通过身体的展示获得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是另一种禁锢。  相似文献   

8.
现实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女军人被赋予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也因其性别成为男性凝视和欲望的对象。女军人的身体、情感以及行为往往表现出男性视角下的塑造,这无疑是在传统文化和消费主义角度下对女性的歧视和消费,缺失了对女性自我性别意义的关照。  相似文献   

9.
西方视野下中国人形象测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首次采用词汇联想法对西方受众眼中的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进行直接测量,结果发现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都由身体形象和个性形象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每部分都包含若干个正面形象维度和负面形象维度.中国男性形象和中国女性形象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中国男性身体形象偏负面,中国女性身体形象偏正面,而在个性形象方面两者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1.
很多男性作家善于写女性,很多女性作家善于写男性,而且,文学史上好像有这种规律:男性作家赞美的女性形象容易在文学园地里大放光芒,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蒲松龄以巨大的热情描写的青玉,曹雪芹描写的林黛玉、薛宝钗,冯梦龙极力称赞的杜十娘等,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流行词"女神"与"男神"在当今网络、电视、报纸、期刊等媒体的出现频率很高。这两词来源悠久。"女神"一词,中古汉译佛典中已经出现,本义是女性的神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媒体的推动下逐渐演变成"美好、令男性倾慕的女性"之义。"男神"是与"女神"对应的词,最早也见于中古汉译佛经,本义是男性的神明,其新义"帅气、令女性向往的男性"是由"女神"的新义类推而来。"女神"一词的产生、新义的出现和各路"女神"的评选主要是男性话语权的推动、男性视角下的评判,反映的是一直以来男性的主导地位,而"男神"一词的出现则是女性消费力量日涨、女性话语权提高和女性地位改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观众作为电视媒体销售的核心资源,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一次销售、二次销售或者业界所提出的三次销售的价值判断依据。电视媒体的市场价值,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依赖观众的聚集来实现。没有观众,就没有收视;没有观众,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无从实现。观众营销是电视媒体营销的起点,是电视营销的核心所在。观众营销最重要的功课在于观众战略,观众营销需要战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观众作为电视媒体销售的核心资l源,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一次销售、二次销售或者业界所提出的三次销售的价值判断依据。电视媒体的市场价值,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依赖观众的聚集来实现。没有观众,就没有收视;没有观众,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无从实现。观众营销是电视媒体营销的起点,是电视营销的核心所在。观众营销最重要的功课在于观众战略,观众营销需要战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周帆 《新闻前哨》2011,(8):48-50
女性在媒体上的形象,通常被描摹为一种依附于男性、被观看的刻板印象,即便在互联网世界中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香水女孩"的网络走红,分析互联网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与消弥。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了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下,男权文化体系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设计的审美客体,并最终通过男性叙事来传达给受众。我们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女性身体主动分享和被观看的行为,结合视觉消费文化中具体的女性身体消费现象,分析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剧商品化和物化的趋势,并提出对当前女性身体消费研究需重视主体意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私房约拍"在近年来兴起,它以"身体"为突破点,以影像为媒介,挑战"女性身体仅供男性观看"的父权观念,认为女性也能欣赏自己的身体美。不过,"私房约拍"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商业行为,存在消费区隔;社会对"裸露"的敏感,也使该摄影活动始终被框限在小众范围内。这导致了三重结果:照片中的身体形态走向单一而非多元、"私房约拍"成为城市中产的自娱项目、女性意识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共识。因此,女性意识表达需要摆脱对碎片化消费行为的依赖,形成统一连贯的内在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9):8-15
在媒介的运作下,1940年代国民大会女代表呈现的是高度刻板化的女性形象。媒介在生产参政女性的形象时,将视域集中于女代表的身体和私人生活,并将其进一步色情化,同时尽量忽视女代表的参政理念。由此,媒介试图将参政女性的作用降低为满足男性感官享受与权利点缀。这表明了以男性为主导的媒介欲掩盖参政女性的政治特性,消解女性作为政治权利拥有者的"危险性",同时也反应了媒介、性别与政治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郭海英 《出版广角》2016,(23):86-88
在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男性与女性的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大众传媒对男性形象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媒体与男性认同:男性特质的营造和重构》一书深度剖析了西方媒介传播下的男性特质,探析了媒介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营造与重构,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该书对中国男性媒介形象的探讨和研究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