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大众传播符号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语言符号甚至大于语言符号,传播学者研究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由诸如服饰外貌、表情行为等非语言符号传播。其中服饰这种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尤其丰富。但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其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服饰负载政治信息,在政治事务中的传播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以个案分析展开研究,以寻求政治人物完善媒介形象、最有效地传播政治信息的某些规律。政治领导人个性化服饰中的政治信息作为非语言符号的…  相似文献   

2.
张珂 《新闻通讯》2013,(7):15-17
在电子传播时代,服饰符号高度的视觉特征对政治人物形象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指出政治人物在媒介政治时代使用服饰符号进行政治传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服饰符号在政治人物塑造良好政治形象、传达信息和情感、表征特殊政治理念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语言符号是区别于语言符号的,单独或依附语言符号发挥意指作用的一种符号形式,主要以人的肢体、表情等动态形式为载体,辅以服饰、气味等静态形式。非语言符号具有立体性、暗示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一次传播往返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语言符号的传播作用。此外,非语言符号也顺应时代的需求,其本能性、美学性等特点相较语言符号的组织性、单独性更具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4.
杨天宇 《新闻世界》2014,(3):196-197
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本文着眼于苗族服饰文化,借助传播学和符号学理论,解读苗族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探究苗族服饰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5.
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本文着眼于苗族服饰文化,借助传播学和符号学理论,解读苗族服饰中的文化符号,探究苗族服饰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6.
殷婷 《东南传播》2010,(1):126-128
在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媒介中各类符号的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语言、文字、影像等传播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中的服饰形象符号也是生动反映一国整体形象最直观的传播符号。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媒介覆盖的全球化趋势,服饰符号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号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国家形象的建枸。  相似文献   

7.
韩岩松 《记者摇篮》2005,(11):62-62
人类传播信息,主要靠语言符号,也经常借助非语言符号,而电视新闻传播则大大拓展了传播符号的范围,尤其是非语言符号。它直接对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接收。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致、音响等等。这些都是有被感知并提示意义的现象形式。即能还原成“意思”的传播要素。为此.提高传播要素的信息含量则成为提高电视新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电视传播符号是电视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电视语言符号和电视非语言符号,是电视传播工作者表情迭意和观众文化审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电视传播符号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电视传播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视觉符号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明  罗忆 《当代传播》2007,(6):22-24
符号是自然和文化联结的桥梁,在跨文化传播中,以视觉符号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视觉符号的感知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征,受众对所承载信息的视觉符号进行同构联想,对符号意义产生更为直接的解读,达到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视觉符号成为当今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表征,其物化的表现已经遍及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强调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同一性.本文旨在研究视觉符号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罕 《新闻界》2008,(6):40-42
本文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研究了企业文化信息在传播中的诸种符号表现。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注重中国化符号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应当采用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采用有效的中国化符号国际传播策略,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中国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较好地克服不同文化交流的认知误差,跨越和突破文化交流的异质性障碍,实现中国化符号的现代性重构,更好地增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12.
电视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于一体,可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以具体节目为例对电视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的类别、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电视媒体从业者及受众对电视传播的本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服饰作为贯穿整个节目中重要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对引导受众认知解读节目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服饰选择将有助于节目的传播效果,失当的服饰选择使得主持人形象受损,阻碍信息传播质量。本文以国内外节目主持人服饰选择的成败案例为依托,分析主持人服饰选择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国内视频节目主持人服饰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翻译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职业.翻译的本质见于符号转化,即信号编码和解码,它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语言翻译的本体特征在于跨文化传播,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经历着欣赏和再创作两次审美体验,其过程包含着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情感化、人物性格再造、形式美重建等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谭强  杨帆 《新闻前哨》2024,(5):35-3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根,在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浸润下,它已演变为内涵深化与外化的多元符号。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场视听盛宴,更在于守正创新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出发,探讨非遗在春晚仪式化传播下文化符号的生成与意义建构,以期探究非遗文化符号在“编码”和“译码”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索文化符号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造成了解码的困扰,其中语言符号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以中国古装电视剧中语言符号使用的问题为切入点,将语言符号转化为不同符号进行解码,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出镜率其实与语言符号相比并不逊色,但在新闻传播界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新闻传播尤其是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非语言符号使得某些通过语言表达显得力不从心的信息可以利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补充,使语言符号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与语言符号一起完成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的高效率传播,笔者就其特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加以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樊丽  吴晓东 《编辑之友》2023,(8):43-49+55
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以不同方式“出海”,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以自塑的形式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符号传播一直以来重视古代文化符号和全国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但在针对国外民众的调研中发现,其对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和好感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选择与重组。在全球化社交平台盛行的当下,地方性、具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富有当代意蕴的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能量不断释放出来。文章从符号学和国家形象理论入手,提炼既有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兼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在角色定位、传播系统调适、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国外民众对于中国当代真实生活和具象化文化体验的需求,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符号体系。在地方与国家的互动中,以可见、可亲、可感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注重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和传播,民俗文化活动中包含大量利用不同种类的非语言符号进行的非言语传播,表达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感、信仰及道德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和上巳节成人礼大典为例,通过对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和媒介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民俗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特征及非言语传播的重要性。加强对民俗文化活动中非言语传播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上将大众传媒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的认知有所不同,本研究将国家对外传播的载体定义为国家的政治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经济外交、能源外交、体育外交以及舆论外交(包括媒体外交)等。本文讨论的是其中之一的经济外交载体。文章从国际经济论坛、经济谈判、能源外交、公司外交与国际经济援助等方面,阐析了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传播中的载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