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苦苦奋斗了半月之久,终于将《万有引力之虹》读完,眼前视物皆是重影与迷蒙。这是一种心智与视力的双重挑战,足足一千页,每天数蚂蚁一般地阅读并细致地归纳条理,最终还是败在他万花纷飞的影像与梦幻流动的思维之中。思考了整整一天,终于还是采取了一个最笨的办法开始了我对它的逻辑讨论,否则我只能递上一份散乱的阅读报告。  相似文献   

2.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外滩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上海现代性创造的一个特殊地点,它的发展呈现了上海现代性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在主流传播观中,实体空间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本文认为,外滩的都市空间,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传播因此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媒介的活动,而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3,(11):58-58
本刊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孟伟博士所著《广播传播学》一书最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全球后广播时代前沿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列教材”,是新闻传播领域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关键词》一书于2009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力丹、易正林编著。该书27万字,分别对25个(组)常用传播学关键词进行了考据,为每个关键词提供约20多条关于它的内涵的论证,作者均为本学科内较为著名的学者,多数论证直接译自英文、德文、法文原著,少量来自已经出版的中文译著。该书的编辑体例是:对每个关键词的提出、内涵和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但是当代华文出版还远远未能把这种传统文明转型为针对全球的出版文化影响力,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交流中谋求发展,充分发挥好优势,才能增强华文出版的国际实力,才能以国际性视野面向华文出版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性角度出发,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文本分析方法,探讨《华西都市报》是如何通过西博会来建构西部形象的。研究发现,14年的报道中,呈现出两个阶段性特征:2008年之前主要是从经济的物化层面来构建西部现代性,而2008年后呈现多样化的现代性叙事。但《华西都市报》所呈现的实际是现代化的东西,是一种未完成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7.
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讲述了一个农村青年许三多的"成长"故事.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一故事反映了急剧的现代化过程或者说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大众所普遍感受到的复杂的生存体验.许三多成长的"三部曲"隐喻了人们对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和伦理的接受、怀疑和再次认同的过程.同时,电视剧构建了一个"成长"和"成功"的神话,投射了现代化时期观众的心理需求.观众观看电视剧时的意义生成,平行于他们在社会经验中意义的生成.正是文本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这种"互相确认",让电视剧得以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如何构架现代传媒展览中的艺术性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钟文波 《当代传播》2007,(5):108-109
《百家讲坛》是一档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节目,它的火热引发了多方的争论.但作为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形式传播的典型,它无疑是成功的.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百家讲坛》火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丹尼尔·C·哈林和意大利学者保罗·曼奇尼在《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一书的前言中写道:我们所决意要做的就是是否有可能确认政治与大众媒介结构之间的系统性关联。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的讨论着重于不同地域性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形构与演进,乃至于社会结构等方面与媒介制度间的系统性互动,比较了西欧和北美地区18个国家的媒介制度,并提出三个理想型的分类模式:自由模式、民主统和模式及极端多元模式。本文以此书中的比较性理论架构作为理解政治社会转型过程中媒介与政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11):102-108
柯泽教授新著《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一书在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主要论证了美国传播学发展与社会心理学的共生共融关系;其二,大致给出了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的初步构想。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人本理念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源头,而李普曼与拉斯韦尔带有强烈社会心理学色彩的战时舆论宣传研究促使传播研究中流折转,最终多重因素汇聚下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在科学心理学范式主导下完成了学科建制化过程。本书落脚点在于建设中国本土传播心理学,为此作者大体给出了本土传播理论模式、研究方法以及建构原则,即理论适应性原则、理论效用性原则和理论批判性原则,而启蒙现代性构成了全书讨论问题的根本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3.
1 不管怎样,我坚信《爱你没商量》(以下简称《爱》)走的是通俗情节剧的套路,迹近我们看过的大量的港、台地区和日、美等国贩卖过来的连续剧,而后者正是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是发达地区对第三世界文化的话语倾斜。后者的大量倾销,不仅仅是销售泪水与笑料,而且也销售了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所  相似文献   

14.
15.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借高收视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将从媒介社会学视角来解读《非诚勿扰》火爆的原因,并通过解读其成功的原因,探讨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大潮同时冲击着学术领域,学者崇尚的治学严谨的学风被贬为“慢节奏研究”,有人宣称它已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了。于是,快节奏炮制出来的“学术专著”接二连三地、神速地搬到书市上来,其实多是抄来抄去的复制品。在传播学研究中,以照描画虎代替独立研究的趋势愈演愈烈,国内出版的“传播学”专著大都是洋人传学的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5,(18):31-36
晚清工具报刊大多萎靡不振,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四份报刊却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首先他充分考虑主体受众,努力探索边缘受众,选择浅近文言并灵活运用多种致美手段,实现了报刊文语言和形式传播的美学效应;其次,他注重报刊文的意义建构,在文学救国论的感染下,对清政府的卖国本质进行了三类危机报道,并紧扣救国良策的提出;再次,以质化研究的方式对传播者进行了人本照拂,揭示了他思想中的现代性,尤其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围绕媒介使用与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这一主题,探讨在大众媒介愈加发达,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介形态逐渐步入农村居民工作、生活的今天,媒介使用与农村居民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对于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有独立的预测作用;特别是上网相比其他的媒介使用能更好的预测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的现代性。这给“传播与人的现代化”命题增添了网络时代的新的注解,充分地说明了在我国农村大力推广和普及网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20.
武晓峰 《图书馆》2002,(1):84-85
现代文人与出版业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们对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有明显的影响,这也是新书版本应当关注的内容。本文以藏书家姜德明的《书衣百影》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