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首先论述了受众研究的跨学科的性质,其次,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从三种不同的认知兴趣出发,对受众研究中经验的、诠释的和批判的三种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尊重科学、尊重文化,建立跨学科的受众研究,最后,对跨学科受众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考察“受众解读”与“媒介本”的关系,来考察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指出它是从一种新的、十分开阔的化观念出发,摒弃了仅囿于学经典及高雅化解读的传统研究方向,转而注重大众化及大众传媒的研究,把受众研究置于大众化与大众传媒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流研究方法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论文梳理了文化研究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争议与矛盾,并考察了文化研究进入中国的过程、学科特色、对相关学科转型的影响和与本土社会之间的联系。文章指出,文化研究作为知识分子介入现实政治的学术性话语,为中国的传播学提供了新的概念体系、研究视野、理论资源、方法论范式与学术原则,为传播学在本土化过程中保持理论活力与现实相关性,开辟学术话语的独立空间和与中国社会变迁批判式的相互联系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了解网络原创文学的受众具有什幺样的特征,探讨女性读者在阅读网络原创文学过程中的使用与满足,以及网络原创文学对她们的"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受众研究历来为修辞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所重视,近年来其研究越来越表现出多维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回顾了国内外受众研究在修辞学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发展历程,可以认识到国内在受众研究理论本土化和采用分层研究、民族志研究等方法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法国的信息与传播学研究正在改变迟缓的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研究机构与团队主要设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大学,主体是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它们普遍重视跨学科研究,视野开阔,紧贴时代,锐意创新,出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领军人物提出了不少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我国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国际受众研究的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的乔纳森·格雷教授深耕媒介与受众研究二十余年,尤其关注粉丝研究、电视受众研究等议题。乔纳森始终保持批判与反思的立场,另辟蹊径地关注到反粉丝、非粉丝以及对特定媒介产品抱有负面情感的受众,并指出受众研究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此次访谈从乔纳森的研究历程开始,回顾粉丝研究的三波浪潮与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随后谈及他的新书《厌趣相投:媒介、受众和品味动态》对一类特殊受众——即明确表达“不喜欢”的受众的研究。最后,我们回到《复兴受众研究》,讨论广泛意义上的受众研究的发展,反思受众理论式微背后的问题,同时展望新媒介环境下的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以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提出的三种受众研究(结构性受众研究、行为性受众研究、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研究所出现的新概念,和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江柳 《新闻世界》2010,(8):254-255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中将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本文通过追溯莫利的学术渊源,透过对其经典之作《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探究莫利在继承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和综合多门类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开创受众研究新范式,阐明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给后来的媒介文化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平根  夏盛 《新闻窗》2006,(6):25-27
易中天品三国节目的开播及其随之而来的轰动效应,让人既惊叹于电视这一现代传媒巨大的传播效应,又让人对当下的传媒生态和文化生态下的受众反应表示疑惑和探究。对这个现象的看法五花八门,褒贬兼容。它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文化传播事件,颠覆了传统的学术理念和存在方式。借助于《百家讲坛》这一广阔而厚重的平台,把学术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讲课方式,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把信息整合包装并传播出去,起到了轰动的大众传播效应。这一文化传播事件的轰动效果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辨明,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传播的内在机制、传者和受者的素质、品位和心理反应以及传播效果方面的一个极具典型的文本。  相似文献   

13.
谢丹 《新闻前哨》2005,(12):78-78,76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本书所用媒介研究通常的分类模式:文本、机构和受众,系统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分类、主要概念、核心问题以及研究的切人点等等。该书列举的文本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媒介内容,即通过梳理有关媒介机构的争论、审视提供媒介内容的组织机构,从而帮助读者深人了解这一产业。  相似文献   

15.
刘雯 《今传媒》2015,(2):134-136
文章涉及的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此时的大众媒介迅速发展的是对于受众的研究。那么,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受众研究是如何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理论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对后来的理论产生影响或者独树一帜)?研究在哪个时代是突然转变且为什么会有所转变?现今受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又是什么?文章将以近期所读文献和个人体会为依据,对以上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阿芒,马特拉和米歇尔·马特拉的<传播学简史>主体内容及其在传播学中的意义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8.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选秀节目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也很广泛。《中国好声音》的火爆把选秀节目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其受欢迎的程度不禁引发思考:如今的电视选秀如何契合受众心理?受众对媒介内容又有怎么样的理解和选择?本文站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中国好声音》,从中再探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20.
王琛元 《新闻记者》2023,(10):45-56
国内传播学界对于戴维·莫利受众民族志的讨论往往局限于《举国上下的受众》和《家庭电视》两部作品,将其理论背景简化为“编码与解码”,未能注意到莫利在理论资源方面的持续更新,更对其在1990年代之后的演变重视不足。本文以莫利不同阶段的受众研究作品为论述对象,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的思潮演变中予以审视,认为莫利的受众民族志强调能动和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受众与其说是经验对象,不如说是反思文化霸权的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