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改革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我写了篇文章投给某报,很快收到了回信:“待用”。但过了一个多月还未“待”到。我想,这一回“胎死”是无疑的了。不料,三个月后却登了出来。眼看着新鲜货成了“明日黄花”,我实在有点哭笑不得。一打听,原来该报“积稿很多”,没办法,大家只能挨个来。  相似文献   

2.
《官场现形记》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中,有一段写钱典史向将涉仕途的赵温传授升官发财之道。钱典史说:“一年之内,我一个生日,贱内一个生日,这两个生日是刻板要做的,下来老太爷生日,老太太生日,少爷做亲,小姐出嫁,一年上总有好几回。”这里说的是收受贿礼的小技,但颇有琢磨头。 典史,论职位并不高,也不过是一个知县助理,但能直接接触基层,故刮地皮的机会就不少。大凡赃官,只要他还没有完全变成土匪,在勒索财礼时总还要寻些冠冕堂皇的由头。  相似文献   

3.
挑灯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稿件不能见报,这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本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然而,当你应约写了一篇“征文”,并且已经通过报社领导的审查,上版准备刊载时却突然被撤掉,那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了。此事发生在我身上,自然还是由我来现身说法,把原因查找清楚,这既能使自己牢记教训,也便于同行从我身上吸取教训。9月中旬,我接到《前卫报》李编辑的一个电话,说是最近《前卫报》与总政等单位共同举办了一个“国门卫士征文”让我赶快写一篇给寄来。放下电话后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因有二:一是这是我…  相似文献   

4.
有感于用典     
因工作上的方便,每天可看到十几家报纸,又喜欢看杂谈随笔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的用典就有了点感想。我认为,这类文章的用典,弊病颇多。这里不妨列举如下: 一曰:众篇一典。看一个时期数家的报纸,你就会发现:一些同类主题的文章,往往用的典也相同。强调发扬民主,“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成了“热门”典,你引我也引;强调法治,“曹操割发权代首”又交了时运,你用我也用;强调选拔人才,“祁黄羊举贤不避仇”就时髦起来,甲文谈到了,乙文又照谈不误……。  相似文献   

5.
丙年 《档案时空》2003,(5):34-35
众所周知,百家姓上没有姓初这个姓,可现在流传下来的初姓人中,出名的真不少,有的还到海外创业。查初姓人的始祖,源于湖北省潜江市高场原种场白果树村。当然,也有人说是祖籍山东,也有人说是沔阳,说法不一。不久前初姓人寻根祭祖,终于找到了初姓的发祥地,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初姓人演变历史揭示出来。原来,初姓人的祖先不姓初,而是姓祁,祁连山的祁。宋朝年间,祁姓人有一支迁往山东,一位叫祁日韦的人考中了进士,皇帝殿试时将祁错念成了“初”。祁和初本来区别不大,是象形字,一个是示旁,一个是衣旁,左边的一个是阝,一个是刀,…  相似文献   

6.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7.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中旬,按照解放军报社年轻编辑记者下连当兵锻炼计划,我走进北京军区装甲某团坦克2营6连2排.当了一个月的中士。此前一天,我编发的一期“国防后备军”专版刚刚见报,从编辑到士兵,可谓一个晚上换了角色。作为专版的责任编辑,周而复始地编稿、做版、改样,有时在头晕眼花间难免生出厌倦之感。所以,在去部队的车上,我暗暗下定决心:这一个月绝对不和文字“打交道”!  相似文献   

9.
江沂 《中国档案》2004,(4):58-60
若以内容的社会知名度论,迄今为止,已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83套文献中,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手稿应该是广大百姓最为熟悉的。祁老太爷、大少爷瑞宣、大赤包、冠晓荷,这些名字对35岁以上的读者而言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他们在十几年前就被演播员用声音,被演员们用表演演绎得栩栩如生,家喻户晓。作为  相似文献   

10.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1.
“棋村”行     
一九八五年岁末,一场瑞雪过后,苏北大地又添了几分寒意。当我们来到素有“棋村”美名的邳县邳城乡祁家村时,却看到了另一番热气腾腾的景象。一进村头,只见东一堆,西一摊,摆起了一个个“棋阵”。对奕者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两腮红润的少女。还有天真烂漫的娃娃。来到村民委员会大院,这里更是“万马奔腾战犹酣”。一个个小方桌井然有序地摆在院当  相似文献   

12.
一本权威杂志,最近有一篇文章谈到,有人推荐干部时拉扯裙带关系,以致“丈夫一把手,妻子办公室当头头”。“亲家桌对桌,连襟排排坐”,他们还说这是“内举不避亲”。据《吕氏春秋》载: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解狐做南阳的地方官。晋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位我曾经多次报道过的农民企业家拿着一份几个月前的某大报,对我诉苦道:“这报上的假数字可把我害苦了!”这篇报道是我写的,可“假数字”却  相似文献   

14.
“我能行吗?”“我能完成任务吗?”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1988年第15届冬季奥运会序幕揭开前一个月,这两个问题像警车上的警灯似的老在脑海里闪现。的确,这担子太重了,单枪匹马担负一个世界性运动会的摄影采访,既要报道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情况,也要反映世界名将的优秀成绩,而我从来没有采访过冬季运动会,比赛的十几个项目,对我来说,几乎每项都是陌生的,何况这次访、拍、冲、放全集于一身。面对这一繁重的任务,我犹豫、胆怯、甚至有些惶恐……。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24日,我在贝尔格莱德市区采访,准备写一篇《轰炸前的贝尔格莱德》。晚上8点多钟,我刚写完稿子,正向国内传送。隐约听到远处传来“冬冬”的两声闷响。这是什么声音?我一下子警觉起来。没过几分钟,离贝尔格莱德75公里远的诺威萨德市的一个南斯拉夫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诺威萨德遭到三枚导弹的轰炸。我立刻意识到,刚才两声闷响就是轰炸声。嚷了好几个月,这一次,北约这只“狼”真的来了。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应该说对战争状态下的混乱情况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战争爆发后的头三天,由于北约的电子干扰,南联盟通讯一片混…  相似文献   

17.
向菲 《新闻三昧》2005,(9):14-17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两名身负命案的逃犯在我的陪同下自首,此事被各家媒体报道得沸沸扬扬,一时间,我似乎成了一名“传奇”女子。几个月来,被提问频率最高的就是两个问题,“你是如何让这两个逃犯相信你的?”,“难道你不害怕吗?”。我想,人们之所以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疑惑重重,原因在于,许多人眼中辜海军和袁炳涛的第一身份是“杀人逃犯”,带着这样的“标签”,在人们眼里他们就是凶恶的、危险的、良心泯灭的、不可靠近的。而在我眼中,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喜爱我节目的忠实听众,其次,他们才是“在逃犯”。因此——  相似文献   

18.
几个月前,我看到一张小报上登了这样一条标题——《我看“职称英语统考”这东东》。初见“东东”一词,如入五里雾中,全然不知其为何物.尽管我已经吃了许多年的文字饭。看罢文章.方知这“东东”乃“东西”之意。于是我断定这是笔误.甚至抱怨那些编辑、校对怎么连标题上的错字也没有看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今年“3·15”前夕,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专程赶到南京约见了我和摄影记者袁晓强,并对几天前我们两人合作发表的一篇文章《涡阳死猪肉变成南京羊肉串》给予了高度关注。此后央视又对向我们提供线索的一名线人,作了专题采访。我所写的文章和随后央视播出的节目,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此次报道被喻为“改变了南京市的一个职业,也改变了南京市民的一个饮食习惯”。这篇引起较大轰动的新闻是我和同事前后共耗时一个月,辗转上千里暗访得来的。为了写成这篇稿子真可谓历尽艰辛。  相似文献   

20.
刚进报社时,我就听说了很多前辈的“事迹”:他们有人骑着自行车追赶消防车,有人一个月蹬坏了三副自行车的脚蹬子,那时候稚嫩的我还吃惊于他们的“拼命”,甚至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当我自己骑上自行车去找新闻的时候才明白,做新闻就是需要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一腔想要闻出一片天地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