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父权制社会里,父亲,即家长,是父权社会的统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妻子、子女总是在父权的统治之下,并逐渐形成父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思维定势。文化标榜的父亲形象更是坚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制度为根基,而父权伦理则是家族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反对封建父权的文学书写,此后一系列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从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批判来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和父权伦理的弊端,产生了诸如高老太爷、金铨、蒋捷三、姚思安、白嘉轩和鹿子霖等多维的“父亲”形象,他们或霸道或顽固或阴险,已成为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4.
明清家族小说的渎父母题是指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与父子对立的情节演绎,对父亲角色进行的贬抑与亵渎。小说对父亲进行审丑化处理,以父亲形象的僵化与人格缺陷作为审视的重心;并以逆子的物质需求与情色思潮的冲击,宣告着传统父权文明的颓败和父权维系的社会体制的衰败。渎父母题是明清家族小说区别于以往小说主题的关键所在,呈现出特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6.
朱春梅 《海外英语》2014,(18):234-23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真实反映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的一部短篇小说,威廉·福克纳通过该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昔日美国父权社会吃人的现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以及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剖析,艾米莉的形象不再仅呈现出僵化的没落南方贵族形象,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反抗精神。虽然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但是艾米莉最后挣扎中所体现的悲剧美是感人至深的。  相似文献   

7.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8.
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一方面极力否定父亲形象,以此来反抗父权秩序;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集体失语呈视了潜藏于余华内心的父权意识。作者对于所谓的传统观念、父权意识本身存有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丝的描写死亡的诗集《爱丽儿》里的几首代表诗歌里的女性形象:1.父权暴力的实验品、改造品和牺牲品。2.男性欲望和意志的体现,男性随意交换的商品。3.父权社会失声的、窒息的埋葬品。4.恋父的受虐者。5.反抗父权的复仇者。作为一位最彻底反抗父权的女性主义作家,普拉丝以女性细腻的身体感受和独特的视觉展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各种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1.
父亲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不以彰显的方式给予呈现,而以遮蔽作为表征。文章结合具体文本揭示其三种遮蔽方式:贬抑、置换、缺失。对父亲形象的丑化与幼化以及无情嘲讽是其贬抑的主要手段;通过兄长、母亲或家庭中其他成员对父权的行使达到对父亲形象的置换;以构想父亲的不存在造成父亲形象的缺失。文章另从女性的普遍心理共性及婚恋视角切入考察其对父亲形象遮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说《野草在歌唱》中出现的两位白人男性:玛丽的父亲和迪克呈现给读者一幕幕邋遢潦倒、怯懦无父权文化中白人男性支配的、强力的、主宰的强者形象的解构,挖掘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大英百科全书把父权社会定义为一种以父亲或者年长男性在家族中拥有绝对权威为基础的社会系统,生活于父权社会的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她们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取决于男性。在父权社会封建礼教的重重枷锁禁锢之下,女性永远处于卑微、低贱的地位。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主要讲述了三个女儿对待父亲李尔王,尤其是在李尔王交出权力之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下面将从女性主义视域出发,简单地抒发浅见。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在自传色彩颇浓的四部小说中皆隐去父亲形象,造成了父亲形象的"缺席"现象,这与作品运用的童话模式以及作家的身份焦虑有关。虽然父亲形象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作品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无形之中的父性权威存在并贯穿了整个故事的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身份而"在场"。夏洛蒂的这种男性形象书写不仅描摹了作家身边的男性图景,而且传达了解构父权文化、探索更加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自觉地采取模拟男性的形式来对抗男权社会,张爱玲却丝毫没有维护父亲权威和男性传统形象的迹象。通过遗老、遗少及“时代弃儿”三代男性形象的描写,张爱玲无情地揭露了没落阶级的道德堕落与精神颓废,成功颠覆了男权话语霸权,并以此来宣泄自己的反叛与绝望,并以女性形象塑造进一步剖析了中国男权(父权)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通过分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的家庭关系、主人公的自我价值和父亲的形象,揭示小说所包含的内蕴:亲情沦丧。自我价值丧失,父权的强大。它是卡夫卡虚幻的现代神话,表达了他对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真实处境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8.
由子女撰写的当代名人侧传,倾向于将父亲认定为家庭的唯一中心和支柱,肯定父亲在家庭内部的领导权威,从而造成父母形象地位的错置,集体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伟大的母亲”形象,折射出传统父权思想在名人家庭内部的流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几类父亲形象进行了历时描述,全面考察了父亲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的递嬗变异给父亲形象的塑造带来的影响。论文指出:五四作家经由对父权的批判进入到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时,陷入了情与理、文学描绘与思想批判的巨大矛盾和冲突;而3、40年代中国文学塑造的新型父亲形象,既应合了时代精神的呼唤,也存在文化、审美选择的单一和偏枯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赎罪》中,麦克尤恩安排了三个家庭父亲不同程度地"缺席",这与小说的人物主题发展、深刻的社会背景及作家的身份焦虑密切相关。虽然父亲在显性层面上是缺席的,但纵观全文的男性形象,父性权威和霸权性男性气质弥漫并贯穿整个故事进程,父亲形象以种种变形和隐喻的身份"在场",无形中影响着小说主人公们的发展。麦克尤恩的这种男性书写不仅描绘了二战背景下的男性图景,而且表达出作者对消解父权文化,摒弃阶级封锁,以及建构更加和谐两性关系的热切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