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是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他一反以往传统的历时性神话研究模式,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于神话研究之中,论证了神话结构、神话的消亡等问题.以《结构主义人类学》一书为研究重点,对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研究中有关神话结构、神话模式、“二元对立”项等问题进行简要评析,并尝试论证其结构主义神话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托妮·莫里森的中篇小说《家》,讲述了女主人公茜在战乱年代,历经创伤、种族歧视、远离家乡到回归家庭故土的故事.借助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的相关理论,以“缺失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模糊的”个人型叙述声音、“轮言式”集体型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对此作品进行解读,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叙述声音之间的联系,可为读者更深入地...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批评的结构主义观点出发,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并研究了这篇小说的人物角色的构成与小说的深层结构,不仅使读者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而且也对真爱的理解也有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迷失与救赎——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发现: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正遭遇着文化迷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于对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缺失。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以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基点,在凸显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下寻求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动力,以实现对于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5.
物质的富足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表面的繁荣下,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却导致了人们传统道德的缺失和精神的迷失.西奥多·德莱赛在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中形象地揭露了这些并试图寻找人类精神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绿化树》中的章永璘是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在苦难的环境中,在马缨花的帮助下走完救赎之路,虽然身陷囹圄,精神却获得解放。对他思想历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今天的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7.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的名篇之一,作品用匠心独到的矛盾设置,以悖论的模式呈现了"迷惘一代"的迷失人生。文章从小说的主人公、主题、主要象征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解读了《雪》中悖论模式对这代人迷失状态的再现与凸显。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是当代艺术批评的重要流脉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伊夫-阿兰·博瓦(Yve-Alain Bois)作为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重要代表,对欧洲现代主义经典艺术家和美国战后艺术皆有深入研究和独到分析。博瓦教授的代表作《作为模型的绘画》汇集了他关于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批评论文,体现了成熟的批评方法;书的"导论"是他对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理论阐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作为模型的绘画》的基本内容的分析,可以呈现其基本的理论立场,并能从中总结提炼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孙惠芬的新作《后上塘书》里的刘杰夫是新时期以来乡下人进城队伍里的转折性人物,开启了成功的进城者回归和反思之路,重建了与故乡精神上的联系,重建了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名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一篇充满深层次象征和隐喻的短篇小说.它通过对自然和死亡独特的描写,表达了净化与救赎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在作品中既表现为自然拯救,又表现为死亡救赎;大自然以其自身的纯洁与恒远、死亡以其特殊的形态和形而上的意义对人的生命和灵魂进行净化和救赎;在自然拯救和死亡救赎的双重作用下,主人公哈里历经了...  相似文献   

12.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充满了善恶与美丑的争论,揭示了人性的恶.通过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角度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人性的恶,并探究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是行动哲学的形象体现,也是悲剧意识的深刻象征;是热烈的生命赞歌,也是悲凉的生命挽歌;是英雄人生的寓言,也是英雄命运的预言……但《老人与海》仍存在着可供继续开拓挖掘的意蕴空间。《老人与海》有着目所共睹的英雄主题——对人生的思考,但也有着较为隐性的自然主题——对自然的思考,这两大思考构成了海明威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关系的深层感悟。小说固然描写了人在困难面前的优雅风度,但也描写了人在强大自然面前的失败命运,并暗示:回归自然,是人类的救赎之路——承认自己渺小,是人类的真正救赎,而作为这一主题的表现者,桑提亚哥形象其谦卑中的高傲固然让我们感动,但是桑氏形象高傲中的谦卑,也许更能让我们深省。  相似文献   

14.
电影《交换人生》不仅凭借着“奇幻+喜剧”的叙事模式,为观众营造了欢乐的节日氛围,而且展现了在当今消费社会语境下人性的异化,即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冷漠。在实现异化人性的救赎层面,导演将满足简朴的生活与温暖亲情唤醒良知作为其主要救赎路径。相比电影《万里归途》的宏大归家叙事,影片采用了个体回归温暖小家庭的叙事模式,这与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观众产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鸣,因此这部影片在春节档影片中得以脱颖而出,为我国的“归家”电影叙事模式提供了新的表达范式。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关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生态意识是阿来作品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用生态批评来解读《蘑菇圈》,从生态之美、生态之危、生态之思三个维度挖掘《蘑菇圈》的生态内涵,进一步得出《蘑菇圈》作为生态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机村从生态和谐逐渐走向生态崩坏,生态危机背后是人心的危机,《蘑菇圈》对生态家园的呼唤背后是对良善人心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反映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史诗。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与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表达出作者对自然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关爱和互惠的伦理价值,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仍然具有时代意义。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了《愤怒的葡萄》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陈芳 《职大学报》2010,(1):56-58
米克·巴尔在提出视觉叙事学的基础上,将斯皮尔伯格改编影片与阿丽丝·沃尔克(Alice Walker)的原著小说《紫色》进行细致的互文性分析、文本比较,批判斯皮尔伯格消极意识形态观点的叙事表现,揭开遮蔽原著性别特质的"无视效果"这一重要原因,为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对接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9.
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之第三篇《阿拉比》以精短又清晰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之路。人物形象、环境烘托到细节描写为男孩的幻想与现实冲突刻画地逼真与鲜明,男孩逐渐获得提升、走向完善的历程也愈加深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理智与情感》一书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理智与情感》中女权主义的相关问题。先介绍了《理智与情感》中对女权主义的表达,之后阐述了《理智与情感》中女权主义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了《理智与情感》中女权主义的现实意义,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