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的重新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到,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了生活,这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倾向和知识中心主义的扩张。生活的观点在道德教育中应该具有基础性地位,回归生活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要实现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应注重对受教育者生活情感、自主理必到及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关系重新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道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有德性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引导着我们:大学道德教育只有从"理性"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把握道德教育的生命逻辑起点,树立以生活为元基点的德育理念,创设回归生活的道德体验环境,还要打破科学化的主客体模式,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受近现代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致使德育的主体性被严重消解,并且日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具体的德育领域表现为道德灌输加剧、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德育实效低迷等方面。为此,道德教育必须深刻地分析个体道德生成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必然联系,重新审视其工具性价值,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的回归,才能真正达成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道德教育在社会变革过程中面临着人道困境、理性困境及时代困境,要摆脱道德教育的困境,就必须实现三个统一.即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主体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和两个转变,即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道德政治化向道德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7.
实效性低是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是道德教育与生活脱节。生活德育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激发道德需要为原则,以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建设民主化、师生情感联系生活化、校园文化特色化推动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运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自人类文明伊始,道德就与人类如影随形,它整肃生活的和谐有序,呵护生命的静静流淌,牵引生命走向最终目标——幸福。而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的健全、德行的培养成就人类生活由理想走向现实,人们呼唤走向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根源在哪?笔者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偏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离开道德教育的本质来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隔靴搔痒,道德教育应当走上回归生活世界的寻根之路,即以道德教育本质为出发点来探寻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从知性转向生活:道德教育的价值回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性道德教育剥离生活,使德育陷入抽象、虚假的困境,失去了生命力。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找回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和效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的德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目前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德哲学是一种以道德为入路的哲学,是以国计民生为其思考和行动根本出发点和主要关注焦点的哲学。以民为本是它的根本宗旨,道德本位是它的主要标志,经世致用是它一以贯之的精髓所在。由此而构建了宏伟的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哲学体系。儒家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及其普世价值,在当前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背景下,凸显出重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回归生活世界理论,应该在批判中借鉴,研究中利用,而不能盲目照搬。德育回归生活世界要与即内在即超越的儒家道德哲学结合起来,避免德育庸俗化和空泛化两个极端,以消解当前的德育危机。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种种困境,存在功利化、过度理想化、外铄化等弊端。要使德育走出低谷,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德育的功能,实现德育向生活的回归,体现德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纯学科型德育,速成型德育,唯学校责任型德育,过去时型德育等明显误区。德育本质上是实践的,学校德育离不开道德实践,只有创新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德育内容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倡导学校德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活实践的融合.因此,必须对现行的德育内客进行重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传统德育主体性的缺失,德育与生活的相互疏离,是导致现代德育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完善了德育理论,提升了德育效能,拓展了德育空间,引导个体对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回归生活的德育是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在这个生活世界里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趋向于善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反垄断法(草案)》已进入人大审议,但反垄断立法依然面临难以解决行政垄断问题、执法机构权力被肢解、立法整合困难、屈从于产业政策和政府管制的需要等困境。我国反垄断立法陷入困境,既根源于我国垄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受制于转型时期制度变迁的影响,更是立法公共选择与利益博弈的结果。要解决我国的垄断问题,仍需改革的纵深推进、竞争文化的培育和反垄断法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关系的展开与丰富。大学德育必须克服师生关系的片面性,回归人的关系的丰富性,建构新型的德育关系,以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