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由"城乡一体化"与"体育公共服务"结合而生的新概念。在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情,分析得出我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农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导致体育公共服务城乡之间严重失衡;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缺陷;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保障不力等4个方面。据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以珠江三角洲为具体调查案例,整体上对我国城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组织指导、参与意识等方面差异显著;造成差异的原因存在于历史、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提出建立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相适应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等缩小差距,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是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文献资料、访问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结合成都市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配套制度、联动服务、多元活动及产业、社会体育教育等方面加强统筹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熊锦平  刘子强 《精武》2012,(25):95-9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南昌市城乡结合部的乐化镇、望城镇等4个地方就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南昌城乡结合部农村体育发展存在上级体育发展规划不到位、体育发展资金投入少、体育场地器材实施严重匮乏、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低下、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容不丰富等现状。希望通过本文的调研,相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对南昌城乡结合部的各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使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的透视,认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全面规划与建设不力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依法治理,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旅游产品,培养专项服务人才等措施与对策,以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按照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体系,对广东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提出建立城乡统筹的供给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决策参与和绩效考评机制等对策,以保障广东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视野下江苏省城乡体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城乡统筹视野下,深刻剖析城乡体育统筹发展的内涵,从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客观评价江苏省城乡体育差距性,并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认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是把城乡群众体育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来对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城乡体育发展战略,实现城乡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体育制度,建立城乡互动、体现公平、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体制,逐步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提出了江苏省城乡体育发展战略措施:统筹规划,大力扶植农村体育建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开创城乡体育统筹新局面;挖掘传统体育项目,构建城乡体育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九江市农村体育的现状以及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理论上的剖析,并相应的提出了发展对策。旨在透过研究农村体育,可以把握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命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体育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视域中城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阐述了统筹发展城乡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城乡体育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和城乡文化教育发展差距是影响我国城乡体育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城乡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城市帮扶小城镇的长效机制、加快小城镇体育文化的社会化进程、加强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并向社会辐射等统筹发展城乡体育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体育品牌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品牌是重要的体育无形资产,能带来巨大收益.体育品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立足于现实,就如何开发中国特色体育品牌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树立体育品牌意识;对体育品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体育品牌;重视市场调研,开展体育品牌营销创新;加速发展民族体育品牌,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民族体育品牌保护,走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体育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裴立新  武志峰 《体育科学》2000,20(5):8-11,18
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实证分析方法,探索对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战略目标及对策。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制约,体育市场发育迟缓,体育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培育过程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远未显现。转变观念、方法和手段,加速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尽快找到合适的位置和确立新的运作方式,应当是现阶段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西北地区培育体育市场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浙江省6地市203个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小城镇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忽视体育设施建设,现有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和不能满足居民进行体育活动需要;民营企业在小城镇体育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了浙江小城镇体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顺利 《体育博览》2011,(7X):190-19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已经有体育场地的新农村体育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河南省新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金华市城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活动组织、体育信息咨询、居民体质评测等方面分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城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完善,体育活动单一,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北京在促进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方面的现行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比较了目前首都城乡体育发展在思想观念、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场地设施、组织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距;并探究导致这种差距的多层面原因,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体育发展一体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不同地区应采用不同的体育发展模式.农村发达地区可采用以乡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采用以城带乡发展模式;农村欠发达地区采用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村级体育为重点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便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社区、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理解的不断加深,社区体育作为贴近百姓生活的体育活动形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对社区体育研究也逐步加深,认识到在影响社区体育的诸要素中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以及社区居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增强,如何更好地对社区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体育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达到整体组织目标的基础。因此,为适应群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大连市社区体育的水平,本研究对大连市社区体育组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未来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对城乡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并对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中小学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体育经济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以来,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初露端倪,20年来,该学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渐建立和发展的过程,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体育经济学科经历的“兴起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