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2.
一则新闻能否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并不一定是它的新闻要素齐备与否,而是它能用何种方法、在何种程度上吸引和打动受众。[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王浩 《视听纵横》2004,(4):101-103
经过建国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告别农产品短缺时代。然而,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拉越大,已成为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税费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由此,三农报  相似文献   

4.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与通讯员谈新闻采访与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处处留心有新闻 在与许多通讯员的交往中,常常听人说:不知道该写啥,觉得自己身边的事都很平常,没什么可写的。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造成社会影响很大的事件和人物才算新闻。大人物、大事件当然是新闻,但更多的新闻融于看似平常的现实生活中,融于不引人注意的琐碎小事里,融于默默无闻的普通  相似文献   

8.
9.
陈欣 《新闻传播》2023,(17):93-95
随着高校新文科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新文科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与终身学习三个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在课堂上,笔者提出了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突破的新思路。在课堂外,笔者积极探索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项目驱动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课外线上补充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落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本研究旨在为新闻专业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枚玫 《军事记者》2002,(1):40-40
读高艾苏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可读性强,现场感强。在高艾苏的作品中,无论是消息,还是特写、通讯,都能感觉到他“亲历式”的风格扑面而来。每读一篇,犹如同他到现场走了一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现场亲历,才使其作品独具亮色,独具细腻的情感和沉甸甸的份量。身临其境,感知新鲜翻开高艾苏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有一些给人打下烙印的东西:新千年走漠河,漫天皆白。我刚把照相机对准哨所,鼻子竟冻在了机壳上。被雪线覆盖的山脊,像一个个低矮的土丘匍匐在我们脚下,天出奇的蓝。突然几声炸响,几个官兵身上的气体打火机爆了,外界气…  相似文献   

11.
“近日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变’寄予厚望。与5月份相比,市民对市容市貌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上升,已从 5月份的 26. 2%上升到 43. 2%”。 这是11月5日广州《南方都市报》头版的一则消息,像这类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些报纸甚至开辟了专版来刊登这类报道,如《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版,《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等。这种新闻在报道方式上与传统的报道方式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新闻机构采用民意…  相似文献   

12.
13.
何为新闻写作中的“曲笔”呢?就是记者和编辑依据客观的新闻事实,遵照一定的宣传倾向,在选择新闻事实素材、历史背景材料、结构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和某种侧重,使新闻作品的主旨以藏而不露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构造出一种与文章相互交融的意境,让读者受到感染,给人以联想、反思、领  相似文献   

14.
杨志华 《今传媒》2022,30(2):153-156
按照“工学结合”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逻辑,本文以新闻发现力、新闻采访力、新闻写作力、新闻评析力培养为核心,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分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3个模块,设计了8个学习项目,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项工作步骤,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重组工作岗位所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构教育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晨 《青年记者》2006,(6):39-40
诗言志,歌言情。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果将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新闻写作上来,那么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采写,就应当也必须比消息等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格外注重“情”的力量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  相似文献   

16.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2003年4月30日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采访仅仅意味着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进行的职业行为,但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停留在采访的层面,还可以上升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18.
对重大事件的采访,特别是全国性的“大兵团”作战,一般都是重要活动,影响极大,媒体竞争激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出精品,不能出次品;只能走新路,不能走老路。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组合式战斗”,必须用特殊的“战术”来应对。记者2000年4—6月份,参加了“聚焦西部大开发”采访,感受颇多。鉴于时间紧、任务重、路途远、人员生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在采  相似文献   

19.
侦查通讯是法制新闻独有的重型武器。记者爱写,读者爱看,具有广阔的前途。但要写好侦查通讯,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写侦查通讯的记者,既要了解侦查的法律程序和侦查学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文字表达能力。怎样才能写好侦查通讯。为读者提供严肃生动的精神食粮?结合自己长期的采写实践,试作初论。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每年“龙口”夺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机力。本省的劳动力、收割机难以承受,由此引来了农机跨区作业。“农机跨区作业缓解了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依靠市场机制开发农业机械资源的巨大潜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机服务社会化、规模化的道路,成为一件政府支持、社会认可、农民欢迎的事情。”记得20世纪90年代,当农机跨区作业刚露出地平线时,媒体就注意到了,把它视作一个新事物来报道。一年年过去了,今年麦收时节,又传来周边省市和远至甘肃、内蒙古的数万台机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