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论是着眼于“以德治国”的宏伟蓝图,还是着眼于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任务,教育工作都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师生上下、校内校外舍力进行。教师要做好道德的表率,学生要走出校门,增强自身抵御力;道德培养要与制度保证紧密结合。要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化精华。凡此种种,寻求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正是本努力探究之处。  相似文献   

2.
必须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切实提高整体道德水平,要从开拓道德教育途径、创建道德教育环境、健全道德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构建学生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3.
要把开放教育的学生,培养成为道德高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必须重视道德教育,正确定位"德"的作用,努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思路,确保开放教育健康稳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道德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等必须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道德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要着力促成学生的理性反思和主体性.道德教育应当诉诸个体的理性自觉并把个体的理性自觉和道德智识的提升建立在开阔的伦理资源之上,使交往、沟通、理解、内化、外化成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实证研究入手,剖析了"人文道德教育在中小学遭受冷落"和"中小学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现象"的成因.指出"道德回归"是不科学的设想,学校德育要走出低效乏力的怪圈,必须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低效性是个被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要解决道德教育低效,必须明确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道德信念而非形成道德知识.而培养道德信念,必须走德育生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种唯理性的误区,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和灌输,而缺乏必要的诗性启发与引导.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使道德教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必须从"问理的道德"转变为"问心的道德",使道德教育走上一条美学路径,倡导诗化的道德教育.教师如能从用一种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及加强自身修养这两个角度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宇宙万物的无言言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对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主导的学校道德教育传统非常重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及道德知识传授,庄子持有与儒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并不能作为道德存在的根据,知识也不能被应用于道德的领域,知识不仅无益于道德问题的解决,在道德教育中进行道德知识教化对道德的养成还是有害的,人的道德所依赖的并不是"已知"而是"未知",因此必须将其从道德的领域予以彻底的清除,同时要彻底改变人的知识论的道德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规律出发,提出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4个方面的文章。一是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道德教育要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三是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四是道德教育要强化实践体验。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的论述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用丰厚的道德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睿智的道德思维以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效;要运用元认知理论,扩充道德知识以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体验以升华高尚道德情感,加强道德监控以铸就成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的知行脱节问题,归根到底是以道德知识代替道德信念导致的问题,要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教育必须以学校为主阵地,走德育生活化的道路,从学校课堂生活、学校管理生活、学生交往生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当前道德教育困境的因素很多.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着反道德的现象:无视人生意义的规范化道德教育;无视儿童存在的成人化道德教育;无视人的主体性的强制灌输;无视德育方向性的放任主义;扭曲学生身心的道德规训等.我们必须对其批判,回归道德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道德包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个重要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围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诚信道德、社会公德、网络道德、婚恋道德等多个方面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本文从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从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的目的本身应使学生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具有可贵的道德品质并使学生具有道德主动精神和道德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要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必须要求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完满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意志自律"是认识和理解康德道德教育目的思想的精髓.康德认为,"意志自律"是理性主体实践理性自立法与自守法的道德意向与实践能力,它与人的道德建构密切关联.因为"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所依循的唯一原则,也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源泉.由此,康德认为,促使受教育者从"意志他律"走向"意志自律"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判断受教育者德性提升的根本标准.道德教育走向"意志自律"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必须要将普遍性、形式化的先验道德律令而非质料性的偏好原则作为受教育者意志的规定根据,由此唤醒受教育者内心之中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善良意志,继而在祛除经验性关切的基础上,彰显受教育者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之知本是一种实践之知,当代的德育却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20世纪末全球性道德教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即把道德等同于知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德育要提高实效,就必须从"知识"转向"故事",从"灌输"转向"对话",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从"感悟"转向"践行",从"受爱"转向"创爱".改善师生的道德生活环境,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是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的环节;德育工作真实化、生活化是改变德育工作空洞说教倾向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德育研究者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工读学校的学校德育经常遗忘、远离真实的学生生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地用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道德灌输来入侵学生的生命世界.工读学校内部的德育更多是一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在工读学校,直接的道德教学必须转向间接的道德教育,实现全方位德育,营造全方面的德育环境是关键,在工读校园生活中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全方位的道德影响,工读学校的德育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