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保持曾氏家族的长盛不衰,曾国藩十分注视家庭教育。他认为要使家道不衰,官职、财富并不是长期起作用的穗定因素,家道要兴旺,必须靠贤子弟。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深厚,一是受中国传统家训化的影响;二是曾氏家族的耕读家风;三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也是其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由此,决定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内容的广泛、深刻。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的古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1811-1872)不但是一个政治家,而且在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常被人视为桐城派的殿军。章通过对曾氏与城派关系的清理,发现曾氏虽然到姚鼐的很大影响,但曾氏本人并不视自己桐城派中的一员。曾氏生当学术变迁之际,故能以包容之势吸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经济、考据”诚为其学术之大端,但曾氏的古主张则在于折衷骈散,“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章”。曾氏的章风格论在发挥姚鼐阴阳刚柔之说的同时凸现自己的趣味,即喜欢具“阳刚之美”的章。曾氏的创作论反映了曾氏本人的古取径,可与曾氏的古主张互相印证。总之,曾氏的古理论在处于社会巨变的当时是颇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1日,记者从曾国藩学堂获悉,曾国藩学堂国学丛书之《曾氏家风与教育》一书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晚清一代大儒曾国藩,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名帅、晚清名相,被毛泽东、蒋介石推崇,其鸿篇大著《曾国藩家书》流芳百世,其家书家训影响深远,影响曾氏家族一代又一代后人,曾氏后裔如曾纪泽成为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约农担任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昭燏担任南京博物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了晚清学术发展的走向 ,在当时和其后都产生了影响 ;曾氏经世致用思想为晚清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 ;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丰富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内容 ,充实了“内圣”、“外王”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耕读文化思想是曾国藩家族经营的基本文化理念。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传统是曾国藩耕读文化的思想渊源。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对曾氏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当今中国家庭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留下恶名的曾国藩,却被封建王朝授以“正”的美谥,近代以来,不同政治派别的学名人对其评价褒贬异同,但都认为曾氏“学问好”、“学有本源”,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可以说,十余年翰苑生涯的勤奋求学,为其一生打下牢固的学业基础,曾氏倡言“专赖学问以求精明”,终生勤学不辍,学问对其成功地致力于治军、行政、用人等活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其成就所谓“三立”功业提供了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曾国藩文气论初探周艳华“文以气为主”,可谓是古代写作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文章家曾国藩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论文十分注意“气”和“行气”。曾氏论气,与文章的情、声、辞、篇、脉及风格等累密相关。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于我们学习古代的...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按照当时中国处于弱国的实际情况,在面临敌国以强压弱的不利情势下,采取“羁縻”的外交策略,贯彻“诚、信、争、和”的四字方针,以求得一个对内实行改革(内修攻事)对外采取开放(洋务运动)的自强环境.从而达到转弱为强、反败为胜的目的。曾氏这一思想对后世近百年的中国政界要人影响至深。李鸿章可说是一脉相承.而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辈之受曾氏影响.则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9.
吴汝纶不但文学思想上承传了曾氏衣钵,其用人思想也颇具曾氏遗风。曾国藩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并在用人过程中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吴氏的具体行事中都有所体现。吴汝纶在用人思想方面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仅仅是其所受曾氏影响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是从这一侧面,恰恰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之大、之细微。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阅读理论初探周艳华清代的曾国藩在继承前人的阅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古代阅读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结合当时及个人的阅读实际,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案,不愧为卓越的阅读学家。曾氏没有探讨阅读理论的专著,阅读理论散见于曾氏“日记、家书、家训”中。...  相似文献   

11.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源流,指出湖湘学派始于南宋,胡安国首开先声,其子胡宏独创新论,门人张衍其说,因而大成。到了明末清初,湖湘学复盛,其重要代表人物当首推王船山。王船山结合时代特点,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对曾国藩、郭嵩焘、谭嗣同、唐才常、禹之谟,乃至蔡和森、毛泽东等都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近阅曾国藩家书及日记,有感于其家训思想是可育人,特取其精华,以飨各位。本文从持家、治学、修身三方面论述其家训思想,并将曾氏家训与《觑氏家训》作比较。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6):97-100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留下恶名的曾国藩,却被封建王朝授以“文正”的美谥。近代以来,不同政治派别的学者名人虽对其评价褒贬异词,但都认为曾氏“学问好”、“学有本源”,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可以说,十余年翰苑生涯的勤奋求学,为其一生打下了牢固的学业基础。曾氏倡言“专赖学问以求精明”,终生勤学不辍。学问对其成功地致力于治军、行政、用人等活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其成就所谓“三立”功业提供了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读《曾国藩全集·家书》,方才觉得世间所称曾国藩家教有方,并非虚言。曾氏家教,无愧百余年来被世人所推崇。曾国藩是清末一代重臣,著书颇丰,其家教也内涵深广,极具特色的是:涵泳与虚心。 1858年8月(咸丰八年),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家教法,仅用“涵、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八本”家训、“八字诀”和作诗练笔中蕴含着和谐文化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曾氏家族的教育、治军、处世之中,且长期坚持不懈、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不记得在哪家报纸上曾读过如下一则小品文:话说蔡刚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教育艺术家。一次,他从成都到南京去参加一个育人研讨会,在火车上,恰逢对面座位上坐着一位很时髦的杭州姑娘。他就顺便向她打听南京的素质教育。谁知,该姑娘一问三不知。他就此打住,保持沉默。忽然,杭州姑娘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问他:“先生,您贵姓?”“免贵姓蔡。”“哪个蔡?”姑娘有些不明白。“蔡和森的蔡。”姑娘摇摇头,表示不知道蔡和森的蔡是什么蔡。“就是蔡元培的蔡。”姑娘仍是一副困惑的眼神。蔡刚见她连蔡元培都不知道,气愤地用手指蘸了点水,在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