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美教专业实习生的实习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在遵循阐释主义的基础上,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往互动如何进行,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为主体间的"解释"行为和言语中的"理解"行为两个方面来阐释质的研究中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变革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变革的意义在学校层面遭遇"衰变"和"扭曲"。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跟踪北京市某小学引入主题教学的课例研究过程,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对话进行分析,以考察主题教学这一"变革性实践"的意义在学校层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日常研讨中使用的描述和解释体系构成了一套为新旧教学方法赋予意义的学校话语。这套话语作为学校的本土解释模式,通过"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等机制,对外来的变革性实践的意义进行重构,使教师能够以本土的方式理解变革。本文将这一意义赋予过程称为学校话语的"表征"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期的行动研究具有实证主义的倾向,认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普遍的教育规律,以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强调实验过程对条件的控制,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行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行动研究一方面仍遵循实证主义的"假设—验证"模式,另一方面也具备了解释主义的精神,即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理解情境化的教育实践;进入21世纪,我国的行动研究更是坚持解释主义的立场,并出现"草根化"的趋势。行动研究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教师将他人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再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和偏重实证主义认识论和实验方法的"证据为本的教育研究"相比,既强调证据为本、又重视方法多元的实证研究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来说尤为必要。它提倡教育研究者依据严谨的量化或质性探究所得的证据,抽象出经得起逻辑检验的关于特定对象的论断。对中国内地教师情绪劳动的量化与质性探究的介绍展示了教育实证研究的一般路径,即由回顾、反复搜寻和再概念化组成的3R之旅。教育实证研究者应注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念与经验的平稳转换中丰富我们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质性研究是与哲学思辨、定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方法不同的一种新取向,其基本特征是强调深入自然情境、主要采用深描方法、具有归纳研究取向、崇尚整体研究策略和极为重视研究关系;主要理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解释主义;目标旨趣是理解事件、情境和行为对于身处其中的特定人群的意义、认识研究参与者采取某种行为所处的特定情境以及情境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了解无法预测的现象和作用,并对此后的现象提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说明事件与活动发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果关系;在结果推论方面,具有较强的内部概括力,没有也不刻意追求很好的外部概括力。最后,分析了质性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教育叙事是相对于以往所谓科学化的研究而言的一种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强调与人们教育  相似文献   

7.
作为课堂教学基本行为的"模仿"具有本体性意义,它涉及到身体、表演性、想象力、内在图像等诸多方面。此种意义上的"模仿"不是消极的效仿,而是基于场景布置与展演性的自我更新与表达,它体现并建构着课堂教学规则。本文围绕"模仿序列蕴含并建构着怎样的课堂教学逻辑"这一核心问题,运用文件阐释法的视频分析,以序列分析为载体,分析模仿形成的互动惯习。基于文件阐释的视频分析综合情境、身体、实践知识等维度,综合关切本体性与情境性、普遍性与多样性、瞬时性与历时性等,实现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8.
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涉及教育叙事的核心逻辑。二者具有自身的概念内涵,同时,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具有深层逻辑耦连,厘清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的逻辑关系,对教育叙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叙事情境不是教育情境的直接转译,而是以教育情境为研究基础,教育叙事情境是教育情境的问题性提炼和深描,达到以教育叙事研究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元民族志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教育问题的民族志研究。元民族志方法能够基于特定的原则和策略,在批判性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视角对同类主题的现有质性研究成果加以再统整、再解释、再探究,最终产生新知识、新理解和新发现,从而把握现象的本质。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元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采纳。元民族志研究主要包括交互翻译分析、论据线综合分析和互斥观点的综合分析三种研究策略,以及确定研究主题、甄别相关研究、阅读相关研究、建立关联假设、概念"翻译"、综合"翻译"、分享成果七个步骤。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研究方法,元民族志研究能够用于综合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发现,对于理解、升华教育领域内的质性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一是有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统整性解释力;二是具有增强教育研究参与者的权力的作用;三是可以通过理论建构、理论解释和理论发展,提升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科核心素养取向的化学教学需要教师挖掘特定主题学科知识的素养功能.在此过程中,化学学科理解至关重要,它能够对学科知识结构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抽提主题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使知识具有素养功能,使思路具有迁移价值.化学学科理解包含本原性问题、认识视角与思路、概念层级结构三个要素,具有学科与主题特质性、本原性与结构化、建构性三个基本特征.基于化学学科理解挖掘主题素养功能可遵循聚焦科学发展的"矛盾点"(解决了什么问题)、抽提科学转折的"突破点"(如何解决问题)、明确时代背景的"特殊点"(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解决的)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1.
徐波 《中学生物学》2011,27(2):55-56
1理解"探究"与"探究实验"探究即探索研究,针对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说,也可称为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索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相似文献   

12.
1质性研究方法的界定 教育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3.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前教育评价范式的变革过程,正沿着"非此即彼"的变革路向推进,其中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冲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评价范式作为平衡点,可以看出,教育评价范式对变革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是从量化测评到质性描述、从情境无涉到情境关联,从独自控制到对话协商、从预设判断到动态生成。这一变革始终遵循着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的逻辑,对基于课程标准评价范式的反思应注意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情境语义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将自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信息范畴内通过现代逻辑技术手段加以解释,问题及其问句兼具认知功能、思维形式功能、语言表达功能以及信息传播功能,利用情境语义学理论对自然语言的初等问句展开语义分析,能够将这一理论在自然语言问句的意义理解上与问题逻辑形式分析之间搭建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从事科学探究的能力,列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把科学探究定义为"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还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质的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它符合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是一种具有独到功能和广泛影响的课堂分析技术 ,具有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研究的特点 ,这为它在课堂分析中的运用带来局限。因此 ,有必要对弗兰德互动分析系统进行改进 ,即以描述性观察、访谈所获得的质性资料与弗兰德互动分析主要参数及其动态特性曲线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提出以定量的结构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系统结构线索 ,以质的研究提供意义理解和丰富情境的细节 ,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的方法论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杜威根据其实用主义哲学,提出了其史学思想。杜威认为:历史具有双重属性和工具性价值;历史研究应关注全方位的社会生活、注重历史解释和问题解决,并强调历史研究的伦理目的;历史研究可采用动态情境的视角、逻辑探究和多元学科的方法。杜威在教育史研究中通过聚焦教育问题、分析教育史料、回归教育情境等方式,力图构建适应民主社会的教育科学。杜威实用主义史学思想启发我国当前的教育史研究,需兼顾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批判性地解释研究内容,关注情境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