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康德有言,"自然迫使人去解决的人类最大问题,就是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因而建立和维系公民社会是人类的最高使命。国家的基础在个人,理想的公民社会必须建基于健全的个体,有赖于个体在谋求他人的福祉之中充分地完善自我。教育的本质乃是个体成人,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公民,这意味着公民教育事关教育的整体目标。本文立足于个体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公民的整体性生成原  相似文献   

2.
公共理性作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之一,对公民教育具有基本价值定位、提供公共逻辑和评估指标的规导作用。因此,可以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实施公民教育,通过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健全公民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公民教育的制度理性和公共理性化的行为模式等路径,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3.
纵观历史,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重要转型: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层次化和制度化的工程教育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化和工具化的工程教育转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一体两翼”为核心的工程教育转型。当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探索主要体现在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目标三个方面,表现为国家、市场和院校之间非线性变迁的发展逻辑,政府规制与高校自治相统一的治理逻辑,国际化与本土化共振的行动逻辑,目标与需求一致的人才培养逻辑。这些转型逻辑对于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是任何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现实中仍有很多人掌握不了这一问题的本质内涵。在生命教育视域下,从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本质回顾出发,去认识灵魂的、精神的教育,追求真教育,继而认清教育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内在价值提升等基本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解放,教育是促进人的解放并使人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等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5.
6.
学校公民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公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一种公共交往生活和公共氛围,以此来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活实践基础和伦理实践基础。在公共交往生活中,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德性和公共行动能力将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实践和培育。学校的公共交往生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参与式交往、社团式交往、论辩式交往和服务式交往等等,它们都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最终实现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  相似文献   

7.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8.
韩英丽 《大学教育》2023,(7):100-10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是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这一理念在生成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和人民教育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基础和根本立场。这一理念的践行促进了教育公平,体现了教育的民生价值,在凸显教育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彰显了教育的人民情怀。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术语的定义,以及“人的发展”这一术语近来多次出现的背景及其所带来的对教育的不同规定,论述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作用、个体发展的两个尺度,以及在这一问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鉴于目前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过于狭隘,建议扩大教育的范围,将价值观念、性格、责任感和情感文化等也纳入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11.
教育是个大话题,包罗万象,但其中至少应该包含一点:正是因为有了教育,人的自由天性才能更好地保持和张扬,而不是相反。一方面人的成长必然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得以运作的一些约定、规程,需要通过教育对个体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对个体自由的简单遏制,教育,就是要使人在自由的天性和社会契约之间获得从容的、游刃有余的空间,即孔夫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教育真能着眼于人的自由发展,那么语文就该是这个教育中最为美好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逻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批判了教育研究中历史与逻辑相脱离的现象,探讨了教育研究中的教育历史观,考察了教育历史与教育逻辑的关系,认为教育研究应具有历史意识和逻辑意识。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特殊的经历都是人生成长道路上深刻的脚印。高中生活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我们这些新新人类人生中最坚实的一步……这是常州市第五中学于子文同学在参加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后写下的感受,这也代表了许多参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同学共同的心声。2005年7月,常州市第五  相似文献   

14.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场域、研究目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行动研究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即“行动一研究”逻辑、“反思一行动”逻辑、“理性一反思”逻辑。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走向融合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外延型发展中,中国高职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就业教育和谋生教育,导致高职教育长期在低水平重复徘徊。以学生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起点,从而谋求高职教育由量的发展向质的转变,是高职嬗变的现实救赎,与高职走向和时代发展暗合,既能整合高职教育发展转向的话语体系,也是基于社会文明进程之上的一种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唤起了高校人文教育得失的理论审思。在理论层面,人文教育定位与价值诉求的平衡、大学理念与人文教育的辨析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分别从主体维度、理念维度和价值维度三方面构成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人文教育的内在逻辑。在实践路向上,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人文教育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文教育,构建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协同互动机制,科学诠释人文教育复归的价值模式,促进融合教育与人文多元的互归关系,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复兴。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推进教育科学化、形成现代教育治理理念与策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各领域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过程中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目前,学界对教育实证研究尚存在内涵辨析、基本分类、合法性、运行逻辑等层面的争议。这些争议的存在源于未能弄清教育实证研究的价值诉求与内在逻辑。教育实证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体系与研究精神,既蕴含教育循证、数据导向、以人为本、科学主义等基本的价值诉求,又遵循务实、严谨、确凿、系统、精准等内在逻辑原则与标准,能够为教育决策与教育发展提供独特的理论、实践和逻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分析师生互动在师生个体自我发展过程中地位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教育互动是师生个体自我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教育互动的水平越高,教学过程的双主体就越能认识到教育互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第三轮技术革命的发展进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变革愈来愈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其重塑教育要素及关系,全方位影响教育方式、教育治理、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微观人与人、中观人与社会、宏观人与国家、宇观人与世界良好互动的教育新形态,推动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创生发展之路。在此过程中,数字化转型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带来诸多潜在和现实风险,可能异化教育主体全面自由发展、危及教育伦理生活、模糊教育治理责任、引发文明发展藩篱。因此,在享受数字化转型为教育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数字逻辑与教育逻辑的对峙与抵牾,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限度与可能,以融合共生、伦理规约、公平负责、自主包容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新方向,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向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