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布洛赫的希望信仰与尼采的英雄主义未来选择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实现了从"善恶之境"到"至善之境"(纯粹之善)的转变;希望的伦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使理想主义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确定性的未来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统治者,而是启示未来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始,人类考察道德生活和教育方式的哲学基础和伦理方法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面对一个寻找命运和希望的时代,摆脱一切束缚和负担,用新的眼光期待未来———道德世界观的变革预示着道德教育向精神教化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5.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元范畴,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从总体上来说,“象”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到艺术范畴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先秦、汉魏六朝以及唐代是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遭遇着尴尬的困境。用案例指出我国道德教育困境的种种特征,如"有道德的人"之困、榜样之困和道德评价标准之困等,分析造成道德教育困境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为道德教育实践中"人"的缺失,二为道德教育实践指向的单一性,并从实践哲学角度为道德教育寻找脱困之策。  相似文献   

8.
面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与异化,马尔库塞对人的解放之路进行了沉思。他在赞同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实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解放的同时,又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学及心理结构理论,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解放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解放美学观:人的解放的实质在于人格、精神与美感上的爱欲解放,而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途径是艺术和审美,艺术和审美具有造就“新感性”、批判现实社会、加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力量的功能。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突出了艺术、审美与人的未来的深刻关联,值得借鉴。但这一丝毫未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根源的艺术审美救世观只能是一种主观设想。  相似文献   

9.
原始艺术的起源问题在美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颇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提出,探讨原始艺术的起源必须把握住两个最主要方面,即原始艺术品和原始审美情感,文章通过对原始艺术各种类型形成过程的略析和对流行的几种艺术起源论的综合述评,认为原始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从实用艺术品到审美艺术品,从实用情感到审美情感的缓慢历程。  相似文献   

10.
11.
线条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最简洁、最概括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线的演变丰富多样。线条美的渊源,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时期可以追溯到战国、秦、汉而至清,线条广泛运用到文字、绘画、建筑等中。这些有着奇特的律动,呈现生命运动痕迹的线条,对我们研究中国人审美心理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既是儿童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又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优化道德教育的艺术来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解放是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学人文道德教育存在着相对主义倾向、政治化倾向 ,承担道德教育的知识分子出现失落倾向。道德教育的特点体现在知识性与精神性统一 ,形象性与体悟性统一 ,普泛性与高难度性统一。道德教育的方法与艺术表现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操作性的统一 ,教学形式的互动性与可触摸性的统一 ,理论的深刻性、新颖性与表达的通俗性、生动性的统一。道德教育者理应是深刻的价值理论的创造者 ,又是善于将理论转化为通俗形式的大师与演员。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从科技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从科技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古典教育的精神大师们,在揭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时,为我们确立了以精神反思为基本方法的德育哲学.这一德育的方法论既是一种哲学态度,又是一种精神气质.赋予我们诠释教育本质的一种哲学品质,即关注教育与人的灵魂和命运的关联.作为古典教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希望哲学继续着古典教育精神反思的传统,将对人的本质和精神世界的追问,由当下实然世界指向作为尚未存在的未来——作为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希望哲学借助于时间哲学实现着对古典教育及其方法论的超越.要求人将对道德的追求指向作为终极的未来——最高的善或德性的可能性.这是希望哲学作为一种德育方法论的本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18.
隐逸诗词是隐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隐逸诗词所投射出的幽静与平和的意境使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从而也引发了译界的持续关注。隐逸诗词意境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息息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艺术审美维度的平衡与融合,有助于隐逸诗词译文中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彭红科 《教师》2011,(14):5-6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野探讨了理解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解活动,并从四个方面提出道德教育应实现人对人的理解、扎根生活世界、生成道德智慧、尊重价值多元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李琳 《文教资料》2010,(20):115-116
审美教育最基本最深刻意义是感性教育。倡导审美教育是力图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教育中解放和发展人的感性,以达到感性和理性协调。在此前提下,人才能成为既充满活力又有自主性的理性化的感性生命,成就和谐完整的生命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