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审美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活动。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五种,即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深沉浑厚的气韵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几种形态互为补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神妙的艺术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性的知识语境来看,古典诗歌品评包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义项.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感性品评形态,古典诗歌品评的意识形态诉求主要表征为三个方面.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论反映、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论评判与对于生活秩序的实践论建构构成了古典诗歌品评主要的意识形态功能维度.这三者的谱系共在关系构成了古典诗歌的意识形态品评框架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中的"美学生态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保护需要美学生态人:有诗意的面向自然维护自然生机之人,他们充满感性的力量,注重灵魂的价值,有着古典的品格与情思,喜欢观察、陪伴自然,对自然充满爱之感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山水的不同审美层次,窥探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审美境界,并试图解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境界这一核心议题。这一过程包括感悟自然山水的感性、品悟人文山水的知性及体悟精神山水的灵性。融感性、知性、灵性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审美教学应包含感悟、品悟、体悟,甚至是顿悟这一由感性到知性,最终达到精神愉悦的思维启迪过程。  相似文献   

5.
分析“月”的形态、光色、时空等意象特征,阐明古典诗文中“月”这一意象的多边性。人们的悲欢离合之感,生命苦短之叹,冷漠孤寂之情都借“月”这一意象出现于文本中,使得“月”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理解了月的意象的丰富性,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意象的具体性,对我们学习或鉴赏一些古典诗文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美为性灵之表现"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邓以蛰融合中西方美学以建立其美学理论的努力和尝试,即以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基础,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灵"与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相结合,并试图综合西方美学的"心"与中国美学的"性",提倡一种性灵的美学,而且体现了邓以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与超越。正是这一徘徊与超越,促使邓以蛰放弃了西方美学的研究,从而完全转向了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现代哲学形态是实践人本辩证法。“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这一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这一辩证法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即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辩证法是以感性世界为对象以人的本质为尺度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意义世界,进而为进步人类创意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感性美、韵味美、音义美等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与作为载体的汉语的特征密切联系。本文将从汉语文字的具象性、句法的意合性、语音的表情性三个方面探讨它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上述美学特征形成的影响,以期从汉语文化的视角探寻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10.
逻各斯理性主义是古典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条清晰的脉动,如果说在叔本华、尼采那儿它开始遭到了非理性的生命意志的拒斥,那么在这它则遭受了沉重的一击,由是解构主义美学让人们转向世界的另一层面,感受到关学那充满感性的生命之光的烛照。  相似文献   

11.
形式美包括感性材料关和感性材料在时空中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美这两层含义。在艺术品中,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关。结构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内容。艺术品中的结构美和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与油画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关联。本文通过对比现代油画与古典绘画中的构图形式,试图去解析现代油画中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12.
改变封闭式的研究方法,开拓新视野,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比较,对深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不仅要把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马列的哲学思想作比较,也可以把比较的范围再扩大些,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作比较。这是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所留下的一些疑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在其不同的著作中分别给予解答,但这并不意味着后人不能给这些疑难问题的某一方面以系统的回答。本文试图对康德如何解决感性和知性的关系与毛泽东如何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作一比较,以探求毛泽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正研究近年来各省市的语文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虽选材范围极其广泛,但就命题特点而言,仍主要围绕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和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评价来设置考题。其中,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这一考查点屡次出现,又以属类鉴赏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为典型代表。古典诗词感性和理性相生相伴,单纯欣赏诗词最是激发情趣,开拓人之感性。然而,考场上的解答更需要的是感性思维的理性化构建。许多高中生平时虽喜读诗,可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它重情感、重伦理、重感性的直觉领悟,它没有西方客观实证的科学精神和虔诚信仰的宗教观念,却创造了融宇宙、人生和历史于一炉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给予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想以慰藉和寄托。中国古典美学重感性情感的传统与西方美学中人的科学精神的融合互补,将解开人类的美学之谜,并创造出真正科学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5.
形式美包括感性材料关和感性材料在时空中排列组合所形成的美这两层含义。在艺术品中,后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关。结构美是形式美的重要内容。艺术品中的结构美和绘画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与油画的创作有着本质的关联。本文通过对比现代油画与古典绘画中的构图形式,试图去解析现代油画中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缺失水景的古典园林几乎没有,凡是构筑起来的园林,自然界中的多种水源都被融入到了园林之境的设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理水。理水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灵魂与命脉,这主要是因为水在园林景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的使用,更是彰显出了人化的自然园林之美,蕴含着景含情、景生情、情予景、情境交融的美好意境,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不但有景而且有情。  相似文献   

17.
理趣论     
“理趣”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本文从古典诗歌理论和创作入手,总结和分析了理趣的诗学内蕴及四种审美形态,即凝合之美、形象之美、情韵之美、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8.
梦是古典诗词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范畴。在具体的诗词作品中,其表现形态尽管纷繁复杂,但仍严格遵循着文学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即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从古典诗词梦境的具体营构方式和相应的情感抒发模式上可以分明见出。因此,当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梦境时,就不仅是在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在还原那一个个独特的时代,而这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及艺术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哲学以“感性直观”为出发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提出了批判,以“感性活动”为实践立场,实现了哲学重心的转移,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二元论局限,完成了哲学领域的思想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亭廊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的代表之作。本文讲述了亭廊的发展史,介绍了亭廊在苏州古典园林的形态分类,结合苏州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等名园,分析亭廊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所起到的引导、点景、观景和丰富空间层次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