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費孝通先生1930年代"棄醫從文",自我責成"爲文化找出路",且知行合一,政學兩栖,躬身實踐。他由鄉土中國耳濡目染,形成人文思想底色。由新學課堂汲取西方知識,確立科學意識。在本、碩、博階段持續接受學術訓練,借鑒研究方法,在此後綿延斷續七十餘年的中外實地調查中廣攝博取,力求融中西人文思想成果於一爐。一生秉持"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燕京大學校訓精神,將一介書生的學術研究和政治參與全程融入中國現代化進程,以對"人民真實情况的系統反映"爲其社會服務主要方式,在不同歷史階段梯次提出切合實際、尊重國情、關注民瘼、緩和矛盾、减少代價的發展理念和方略、策略,一以貫之履行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并隨社會發展產生的階段性課題不斷深化思考,經年累月反復涵咏,於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主張,濃縮表達人類文明的理想前景和實現途徑,是20世紀中國知識界與國際社會學術思想交流的重大成果,具有現實普世意義和長遠實踐前景。  相似文献   

2.
對於影響深遠的"經學"不能籠統地看待,而應當歷史地、辯證地建立起經學演進"三階段論"的觀點,即:"傳統經學時代"(清中葉以前)—"經學時代的終結"(晚清)—"以史治經、對經學進行客觀研究的時代"(二十世紀初以後)。這不僅對於經學史研究,而且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今文公羊學在東漢以後曾長期消沉,但因其具有政治性、變易性、解釋性諸項精義,至清中葉以後國内外危機四伏之時,公羊學遂得以復興,與時代潮流相激蕩,展現出非凡的理論創造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力地回應時代的迫切課題,龔自珍唤醒國人認識專制統治"衰世"的到來、倡導實行改革,魏源呼吁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康有爲將公羊"三世説"與西方近代政治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維新變法的理論綱領,成爲近代向西方學習真理的出色人物。晚清公羊學風靡海内,騰挪跌宕,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的進程和學術的變遷。對此作專題探討在哲理上有深刻的啓示意義:傳統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轉變的内在基礎、内在動力;晚清時期雖然危機深重,但又是中華民族克服難危局面、有識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爲"經學史上壯觀的夕照"。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歷史時期,也是傅統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階段。置身于王朝更替,天崩地解的社會大變動中,學者痛定思痛,以深刻的理論思考,犀利的现實批判,求實的學問精神,大膽地闡發個人的見解,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整個學術思想界呈现出生動活  相似文献   

4.
由於繼嗣涉及宗族、財產、政治等多個方面,除皇室與民間外,此一問題更受到清前期各個層次的儒家士人學者的關注。經學家的争論主要集中在大小宗宗法如何延績、是否爲無後者立嗣及是否爲殤子立嗣上。而身爲地方大員的胡季堂關心的則是所在地區的民風與社會穩定,并通過上疏來增加大清律例的條文以化民成俗。至於底層的儒家官僚,由於受個人思想及所判案件獨特性的影響,在判案時更加靈活,體現了律例、禮制與人情間的張力。但不論是經學争論、大臣奏議,還是判案瓛書,其對於民間實際立嗣行爲的改變都很有限。其根源可能在於清代士人與民間社會的隔膜,而這又是時代政治環境影響的結果。  相似文献   

5.
理想社會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誘因制度,引導佃人的努力,達到社會的目的。孔子理想的人格特質重倫理、蛊責任,不求自己的利益,他的理想制度就是禮。柬周禮制敗壤,而有春秋戰國的蔺亂局。漢典,重建禮制。東漢末年以來禮制崩潰,引起400年大動亂,民不聊生,疇求超现實的慰藉,佛教輸入,道教興起,儒家從文化的主流地位退却。唐代儒家中興,兩宋新儒繼起,使儒家重回主流地位。工業革命帶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鼓勵佃人追求自利,主張自己的榷利,世界達到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潛藏危機。唯有重回儒家理想,讓倫理在自利前面,责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有可持績發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太虚的人生佛教提出,是以其人心的人文維度作中國近代佛教的新開端。社會時勢發展中的現代性,直接影響了他的佛學理論立場與對弘揚佛法的方法思考。人生佛教的智啓,與儒家的君子修養,目標取向是一致的。《佛乘宗要論》的特點,是以本對化,是佛法應化現代人心之需要。在詮釋中,他總是站在回顧和檢討中國佛教的整個現狀,結合社會的現實狀態。融科學、哲學於佛教,顯示着太虚個人與人生佛教巨大的知識能量。1923年,先後輸送四批人才去各國訪學,是中國佛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之路。以入世之覺讓判教圓融人性,讓佛教注入現代性,形成圓融新説,是太虚讓大乘添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一歷史定位首先,我要對霍韜晦先生在香港創辦的"法住事業",在現代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如何定位的問題,表達一點個人的看法。1996年7月,我在臺北中硏院文哲所召開的"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硏討會上,所提《孔子成德之學及其前景》一文,其中有下面一段話:這一學派依照所謂"後牟宗三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已很難再回到傳統儒家的原來軌迹上去了。就個别學者而言,他當然可以順着知性探求之路一直走下去,但就儒家整體的發展而言,借用朱熹的比喻,終必陷入"一輪轉,  相似文献   

8.
自二千五百年前的軸心時代開始,以迄十七世紀爲止,人類社會的結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大文明的傳統宗教所陶鑄,但自十八世紀開始形成的現代社會,則深受現代科學所陸續發現的自然規律以及由是衍生的嶄新技術所塑造,人類生活與觀念,因而出現翻天覆地鉅變.表面上,無論從實質内涵抑或人生取向看來,宗教與科學都好像是南轅北轍,漠不相干,甚至勢同水火,積不兼容.其實,就起源於印度的佛教而言,這是個誤解:它不但與西方科學有很深歷史淵源,而且在根本觀念上,與現代科學也不無相通之處.  相似文献   

9.
我的<樂經何以失傳>①短文在<光明日報>發表,講<樂經>是為周代國家大祀所用的"六代樂舞",意在與大學術界交流.這個話题見仁見智已有兩千年,相信研討還將會延續.  相似文献   

10.
數千年的古老文明造就了中國社會完密的階層,精細的分工,嚴整的制度,繁縟的禮儀,深邃的思想,其社會關係之完善,於先秦時期即已頗具系統。顯然,中國之有社會學是毫無疑問的。昔嚴復、梁啓超皆以中國傳統之社會學肇端於荀子之群學,然而荀子之思想並非其所自創,必有更古老的來源本文通過考辨商周甲骨文、金文"羣"字,從羣字造字本義及字義的發展、中國古人主張人獸之分及相關概念的借用等角度,構建了前荀子時代的群聚與群分思想,最後通過梳理荀子群學思想的特點,分析其群學理論的思想來源及理論基礎,指出其源出周人思想的事實,從而建立了中國社會學思想的完整文脉。  相似文献   

11.
人生十倫     
正導言(一)中西價值觀的衝突錢穆先生有一部著作《人生十論》。本文所講"人生十倫",可以說是十大倫理關保或十大價值關保,即個體價值舆社會、國家、世界、傅統等價值源的十種關保。個體是"小我",社會、國家、世界等則是"大我",本文講述小我舆大我的關保(也涉及小我舆自我的關保),目的在於說明個體價值的源泉,即自我價值實现的途径,實際上也是在說明個體存在實现人生意羲的途径。所有的講述都涉及人生觀、世界靓舆價值觀。什麼是"價值觀",至今仍然有許多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周予同教授曾把"六經之學"分爲"經、經學、經學史"三種。這三種學問既是從周秦、兩漢到近代的演化過程,也是傳統學者在學術更新運動中的自覺努力。近代變法思想家宋恕主張把"經學"講作"經世學",再從"經世學"中發展出經學、史學、西學和法律學等現代專業學科。這個"四門"和"六齋"學科分類貫穿於宋恕在龍門、金陵、求志等改良書院中的教學實踐,用此方法引導到"新學"——現代學術。本文循着經學—經世學—新學的變法路徑,考察宋恕與章太炎、孫寶暄等人交游,并清理戊戌變法前後"滬學"、"浙學"、"粤學" "湘學"在"經今古文之争"的各條綫索,以一種"經學史"的眼光來審視"經學"、"經世學"如何轉型爲現代知識體系中的專業和學科。  相似文献   

13.
善惡有報與德福一致是上古文化的宗教信念。先秦儒學對這一信念的反思最終確立了德性的純粹性、無條件性與崇高性,并將善惡無報與德福不一的問題歸咎於時命、氣命等存在的偶然性。然而德福不一、善惡無報的現象畢竟是人生一大缺憾,西來宗教恰恰以其嚴密的果報理論填補了這一空白。世人趨之若騖,一度造成儒門淡泊的文化慘象。程朱大儒應時而起,重樹"文化自信",立生生不息的天道宇宙論系統,破佛教之輪回觀,以"感應"代"報應",以此彰顯佛教之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論之功利性,又將佛教的因果報應與輪回觀充分現世化、人間化,體現儒家"一個世界"的人文底色,并順勢將佛教"念念受報"觀念轉化爲儒家誠意、慎獨話語。中晚明陽明心學力倡知行合一工夫,進而將佛教的業報輪回説徹底心學化、當下化、德福一致化,惠能"西方只在目前"思想更被完全安立在儒家日用倫常的生活世界之中。要之,在儒學發展史中,古老的德福一致、善惡有報的觀念即分化爲兩套話語系統:一套是"修己之學"話語系統,一套是"安人之學"話語系統。前者堅持惟道是憂的道義主義原則,後者則堅持達情遂欲的現實主義原則。  相似文献   

14.
勸學的傳統     
我國有勸勉讀書、學習的傳統,歷朝歷代不乏名家撰寫《勸學》等名篇。考察古今勸學的主張,不難發現學習的目的、内容、態度和方法,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中國文明是學習的文明,强調學而知之,肯定知識理性。讀書不僅指讀有字之書,也包括讀無字之書。我們主張"開卷有益",擁抱世界,學習世界各族群的文化,讀各國的書,同時深耕自家的文化經典,深度地理解、辨析自家文化的根源與發展,正面與負面,輝煌與包袱。近代以降,以"修身"爲内容,以"成聖賢"爲目標的傳統人文教育,變革爲以科技知識爲内容,以"現代公民"爲目標的現代科技教育,各有利弊,應互補互濟。檢討古今中國人讀書學習的傳統,政治社會的功利性較强,鮮有"爲學習而學習"的傳統。似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與青少年的懷疑批判的精神、邏輯思維與分析的方法、創新意識與創造性建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般新文學中人,甚至舊文學中人,最爲詬病的是,古典詩究竟能不能表達現代人的思想觀念與精神生活。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是完全可以的,然而不能只講理論,因爲,再有多少理論的説解,也不如拿出的作品來證明。本文以近年來個人的七絶寫作體會爲解剖對象,着眼於現代人的精神生活與思想體驗,從語言、典故、意象、構思、情境與題材等方面,證明古典詩表達現代人的思想生活是如何可能,以回應學界較少關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以寫作延績詩教傳統,并重新激活古典詩歌對於當代思想實踐的參與。  相似文献   

16.
湯炳正是章氏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八十三歲時所撰的此文,回顧自己少年時代如何"狠讀",而在鄉鄰前輩的啓迪下,萌從事學術研究之志;說明其"求學北京"時"最喜歡跟前輩的名流學者相往還",然負笈蘇州師事太炎先生後,才真正找到前行的"方向",在治學與行誼兩方面均受其深刻的影響。如"没有堅實證據,决不立說;没有獨特見解,决不行文",成爲他终身謹守不渝的戒律。并"經常對學生强調說:‘一個學者,要能在本學科中解决幾個歷史性的難題,才算是對學術的貢獻;否則陳說連篇,即使留下幾十本皇皇巨著,也是没有意義的’"。其一生學術經歷坎坷不平;而治學之多變,乃缘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又在探索着自己前進的道路"。其治學特色可概括爲:"於小中見大,於果中求因,於现象中探規律。"另外,其任"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期間,在學術問題上,從不把個人的主張强加於人,而是努力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提倡百花齊放。  相似文献   

17.
冢墓是劉宋時代的文化場域,是對其時文學文化之發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時空變數.各種由上而下、從南到北的陵墓祭拜活動,遠至洛陽和長安的先代帝王陵墓,近至江南江北各地的祖先及功臣陵墓,或借助尊宗敬祖以重申血脉的正統性與權力的正當性,或借助身後名爵與人物評價以重構新的歷史闡釋.很多文壇名家參與其中,由此產生一批名篇佳制,甚至...  相似文献   

18.
前言 梁啟超(任公,1873-1929)以善變聞名,但所謂善變,是思想表徵上的轉移,僅有觀點理論的變换或修正,而不涉及核心價值的結構形變?抑或在表徵轉移之同時,思想與人格信仰之内核價值亦有根本改變?若屬前者,則在不同階段的觀點理論轉移當中,當仍有隱潜的共同内核價值作其思想之内在指導,從而讓這些看來矛盾或紛亂的表徵轉移,呈現出深層的統一或内在發展理路.  相似文献   

19.
<正>一種文化,一種文明,多有對於幸福與美好生活的追求。當然也會有禁欲、壓制與更多地强調犧牲、把美好夢想寄托彼岸的講求,還有宣揚顛覆、仇恨、"聖戰"的激越。前者壓制,是爲了精神純潔與神聖化,是道德完滿的代價,或是爲了死後另一個世界的無限幸福;後者顛覆,則是由於對現存秩序與文化主流的否定與絶望。歸根結蒂,文化的追求在於光明、幸福、美好、正義、"天國"。孔子説顏回是:"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這也是夫子自道。尼釆的説法則是:"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會再制造出一個理想的地獄。"  相似文献   

20.
(一)中國的飲茶習慣,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以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秦漢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相當普遍的日常飲料,并已作為日用商品出現於當時的市場上。據此,我們可以推知,飲茶的起源必定更早,而且從開始到普遍飲用的一定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若要說中國飲茶起自上古三代,與中華文化的發皇同步,也不能算是誇大其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