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上出现“意外”是教学常态.对这些“意外”,只要我们能冷静看待、灵活处理,就能利用来帮助学生辨析概念、完善知识、发展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  相似文献   

2.
邹学萍 《考试周刊》2011,(51):160-161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超越预设轨迹的“意外”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它,而应该关注、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意外”中收获“意外”。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妨这样做。  相似文献   

3.
杨昀 《成才之路》2014,(8):57-57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就确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在学生方面会出现游移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现象,也就是说发生了“意外”。出现这种“意外”现象怎么办呢?一些年轻老师开始时会惊慌失措,继而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来,把学生再引入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有经验的老师却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尽可能地充分地利用这“意外”--课堂生成资源。其实他们在教案编写时就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旦发生了“意外”,他们就会把这些“意外”当成课堂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能否处理好课堂生成资料,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巧妙地驾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适时地引导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课堂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4.
魏琴 《学子》2013,(12):80-80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外”。教师要应对甚至利用这些可能,使这种“意外”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就应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时刻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鲜活的,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有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这里所说的“意外”,是指让教师始料不及的,并不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成”,或是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这些“意外”有的是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本时代背景的距离产生的,有的是因为语文课文的丰富人文内涵,使学生反映多元所引发的,有的是因为学生个体知识、情感差异导致的……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一、点拨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旨在揭示沙俄统治…  相似文献   

6.
遭遇“意外”→善待“意外”→期待新的“意外”,课堂“意外”的这“三步曲”,饱含着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偶然的、非预期的课堂“意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真实课堂中师生的共同“遭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表现,也是课堂生活中人与人积极互动的结果。但只要教师用智慧去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它,做课堂的“麦田守望者”;让思想冲破牢笼,做学生的“共同遭遇者”;适度主导,做“意外”的“助产士”,就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创造生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崔素梅 《教师》2013,(3):43-43
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中,若学生的生成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的,固然值得庆幸。但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学生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因而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意外”并予以高度重视,重新调整教学结构,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课堂教学将会真正焕发生命灵性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8.
孙志勇 《考试周刊》2012,(24):72-73
意外生成即非预设性生成,课堂教学因“意外”的生成而富有生命和活力,因此捕捉意外不确定事件资源;捕捉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来自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名学生,这些生成资源是教学的“富矿”,  相似文献   

10.
韩士权 《考试周刊》2010,(2):191-194
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但是,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就是在课堂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外”的实验,这些都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对于这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加以科学的开发与利用.其效果往往就会与成功的实验相同.甚至有时是成功的实验所达不到的。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文作者首先对实验课“意外”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几个亲身经历和观摩的案例出发,以实际案例重点探索了如何捕捉实验意外.促进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意在打破固有的模式.使课堂中的实验“意外”为我所用,体现价值,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富有内涵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新增了许多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正确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出现的“意外”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使备课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多样的、生动的备课,“与时俱进”地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严桂丽 《考试周刊》2012,(30):131-132
课堂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瞬间,在意外生成的解决中提高课堂效率,作者通过抓住“错误生成”、“提问生成”、“意外生成“这三方面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以期构建动态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中学生没有朝教师课前的预想发展,却出现了“意外”,您是会“紧急扑火”,使课堂迅速恢复到原有教学设计的进程,还是“任其蔓延”,让课堂彻底实现“随波逐流”?欧阳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没有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辩证分析“意外”所折射的教育价值,有效利用这些课堂生成,在大科学观的引领下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或许在您的课堂中也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大家不妨细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如何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本文介绍了“预设外的生成”在课堂中不期而至时,教师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正确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意外的三个片段。  相似文献   

15.
唐伟君 《教师》2013,(32):39-39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但学生的参与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预设的框架,带来让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教师要善于捕捉一些课堂“意外”,巧妙地引导点拨,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其实这些“意外”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因此,面对这些“意外”,我们应耐心聆听,进而灵活利用“意外”,激发学生活力,让“意外”演绎出独特的价值,提升学生创新性思维。一道原本可能归于平淡分析的位似问题,却引发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课堂研讨,也带给我一份“意外”的惊喜。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他们独立思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7.
钟祖文 《考试周刊》2011,(65):86-87
初中数学课堂,“预设”和“生成”是统一体.是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课堂教学一旦出现“不速之客”.须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本文例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相似文献   

18.
自主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然而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时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设计的框架,给教师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面对这些“意外”,教师是在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将精心设计的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学生的“灵光一闪”,随学生将有价值的问题探究下去?我选择的是后者。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  相似文献   

20.
黄湘云 《文教资料》2014,(12):173-174
课堂是由许多充满个性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本文从深入解读教材、关注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时调整教学预案等方面谈谈小学教学教师如何应对课堂意外生成,让这“意外的通道”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展现“美丽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