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历史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2.
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隋的统一和大运河为例,作一说明。一、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lt;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gt;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5.
陈林 《考试周刊》2012,(35):18-19
常州地区初中历史新教材(北师大版本)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与以往人教版有了很大的变化:体例上,将时间体系转化为单元知识体系;结构上,强调主题版块;在形式上,课前增加提示(即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课后增加"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学习栏。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历史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前提示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比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的做到了图文并茂。每课正文前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它的叙述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用极其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全课的内容:课文内的插图是课文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前提示和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好教材的关键.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呢?笔者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部分提示未“提示”课前设有引导学生学习的“提示” ,体现了现代教学论思想 ,然而有些提示虽然语言颇有特色 ,但提出的问题大而难 ,也就难以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 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的时间及意义、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都城和疆域等。而课前提示是这样写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你一定很想知道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究竟有什么贡献 ?怎样评价他的功过 ?匈奴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陈军 《新课程研究》2009,(12):28-29
课前提示是学生最先看到的新课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课前提示的最大作用呢?教师怎样利用这个提示进行授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依据课文特点,选择阅读的审美视角 解读文本一定得先解读一组课文前编者所撰写的导学提示。选文精、容量大、编排巧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特色,本组课文尤为鲜明。导学提示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1.
写作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的指导必须向课前延伸。所谓向课前延伸,就是在每次习作之前,教师把本次习作的内容告知学生,提示学生从阅读、观察以及搜集资料等各方面做好习作准备,让学生在习作课上真正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12.
每篇课文前都有"课文提示"(又叫"课前提示"),它是编者精心编写的、对学习课文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豆腐块"。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它没有足够地重视,一般只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在使用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试用修订本 )·语文》第二册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 ,现提出来 ,与同仁们商榷。一、预习提示、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有何区别《说明》第 2页 :“全册中 ,教读课文 1 6课……前面有预习提示 ,后面有练习。”“自读课文 1 4课……自读课文的提示中……”按本册书目录中标示 ,第五、六单元中的《桃花源记》《口技》《诗五首》《愚公移山》《短文两篇》《诗词五首》前面没有标“*”号 ,应属教读课文。按《说明》中理解 ,这六篇课文前应为“预习提示”,而事实上这六篇文章前都是“…  相似文献   

14.
高中第三册语文新教材《〈诗经〉三首》中有几个解释和课前的提示我觉得有点儿不妥,现表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疑一《卫风·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  相似文献   

15.
现行浙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单元提示和课前提示,其内容主要有:一是对作家、作品、文体、背景等文章基础知识的介绍:二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三是关于文章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的说明;四是指出文章学习的重点、难点;五是介绍文章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可见,“提示”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材料或补充,可谓是教科书中的“指南针”。教学中,若能不失时机的合理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率会大有裨益。一、方便预习,指导自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根本的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而自能读书的关键是善于找到入门之匙。“提示”便是课…  相似文献   

16.
88年秋到89年春,普通中学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这套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高中每篇讲读课前有预习提示。高初中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这是解放后历次编写课本所未有的一项全新的尝试。在90年的修订本中继续保留了“提示”的内容。编写的提示内容包括选文的背景介绍。内容及主要写作方法简介,还有文体知识以及语言现象举要等等。把所有提示“综合”起来研究一番,可以看到提示有知识介绍性,内容作法的阐释性,学习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与以往课本比较,信息量增大,信息种类增多,内容生动活泼,编排体例新颖,特别是教材编写者在新课本中每一课前增加的“提示”对讲授该课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下面仅就课前提示的作用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一、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表明人类社会演进的阶段性,又突出不同历史阶段各自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完全按照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进行的,还是应该有变化呢?这是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研讨,可以寻找初步的答案。一、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有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越是固守他的目标,无视学生的反应,无视课堂上的变化因素,课堂氛围往往越发显得沉闷;教  相似文献   

19.
一、开门见山,有效铺垫 有经验的名师总是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的课前谈话,或幽默调侃,取得学生好感;或亲切交谈,拉近彼此距离;或煽情鼓励,建立自信.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的开始,简约、有效的课前谈话总是在不经意间或传统递给学生一种方法,或提示学生一种习惯,抑或为接下来的教学扫清障碍,铺设阶梯.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每课一课时,每课的第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课前提示。提示多以生动的提问简要概括本课内容,对本课内容提纲挈领,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和学都应对提示予以高度重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试就提示分析在教与学中的作用提出以下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