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2.
孙双金老师,是我语文教学之旅上的引路人.记得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所乡村小学里,我初登语文讲台.一天,在学校阅览室里,无意间我看到了《江苏教育》上的一篇文章——紧扣语言,层层剥笋——《落花生》一课重点句子的教学.嘿,这不正是我明天要上的课吗?第二天,我就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篇文章中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落花生》.说也怪了,这堂课效果特别好,课上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深刻,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孩子也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3.
近读平时最喜爱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一篇名为《我看〈落花生〉的写作失误》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要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刚上过,很喜欢这篇课文,也被文中父亲"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却  相似文献   

4.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5.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的社会生活内容加上他的写作目的(意图)。老师教学,只要认真地抓住这个认识去教,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概括中心思想的规律。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我就问学生,这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又问,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样几经反复,学生就悟出了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中心内容 写作目的=中心思想”。这是否可称  相似文献   

6.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大多数人对它耳熟能详。然而,近期的《文学报》上发表了梁建华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出这篇文章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材料与主旨不统一,即借  相似文献   

8.
李克 《四川教育》2004,(4):21-21,22-24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落花生》,这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课文内容已经是烂熟于心,讲起来自认为是轻车熟路。  相似文献   

9.
学完了《落花生》一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尤其是在进行了“我喜欢落花生”与“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辩论会之后,大家对花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深刻内涵。如何进一步将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另一次飞跃,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以及文本与生活的接轨呢?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是像落花生一样藏而不露而且对别人有好处的呢?”一生马上站起来说:“有真才实学但不炫耀的人。”另一生说:“这还不够,应该是有真才实学…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相似文献   

11.
朱银菊 《小学生》2013,(9):76-76
最近我学习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了几点认识。第一点,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对于整体感知我有以下几点理解。整体感知文章的提出,我觉得是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选编意图,对于一篇文章片面理解,没有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文章的意义。如《落花生》一课,本篇课文是借物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执教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课,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老师说:在大家明白了文中的父亲要“我”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之后,请你们再思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按现在的社会要求,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于是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结果,不少同学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这与所谓课文的价值取向“对人民有用不求外表好看”的意思相左。于是,学生的自由感悟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似乎成了难以处置的矛盾。这也正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课程,在语文教学更多地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点着…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笔者有幸听到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落花生》一课,受益匪浅。孙老师以开放的理念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开放的目标孙老师教学《落花生》时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2)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两段话。(3)以“我想做苹果(或落花生)那样的人”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争辩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以上三个目标看出,孙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这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适当地运用简笔画,能有效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化繁为简,调动学习兴趣如教《落花生》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线条画了一棵花生,然后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落花生。为什...  相似文献   

15.
我所带的每一班学生 ,都听我开过这样的系列班会 :《写好几篇文章 ,创造人生辉煌》。这班会一开 ,往往会对学生形成很大的情感冲击波和震撼力。班级的班风、学风都能按照我的意愿发展。那么 ,应该写好哪几篇文章呢?我告诉孩子们 ,我们第一篇应写好的文章是《写好“人”字 ,不要让它倾斜或倒下》。我告诉孩子们 ,“人”字虽只有一撇一捺 ,笔画简单 ,但这一撇一捺必须配合恰当 ,必须是直立的。人是有脊梁的。“山无脊梁要塌方 ,虎无脊梁莫称王 ;人无脊梁莫做人 ,做个饭袋装米粮……”这脊梁一方面指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要做光明正大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落花生>一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一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别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是扎根于人的心间,我想,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名家名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落花生》借物喻人,以质朴的笔触从父亲对落花生的评价娓娓道来,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本文因处于第四组,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明白道理,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感触生活的方式;在平凡而质朴的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蕴含的大爱、大美,去体会生活这部“无字书”所给予的真理。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而突破的关键则是:引导学会用心朗读文本,走进文本,受到启发一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一再回文本,感动于心。  相似文献   

18.
《落花生》(人教版)的课后“小练笔”为“: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我理解,这“个小练笔”就是要学生读写结合,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似乎平平淡淡,没有半点深奥的地方。然而,如果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去仿写作家的作品,那么,难度太大了,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课文作为范文,不去模仿学习,浪费学习资源,又太可惜了“。小练笔”并没有要求学生去模仿课文,但跟这一课关系很密切。我认为,…  相似文献   

19.
教完《落花生》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练习。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是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而能抒发出来的呢?我作了考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学生才学得主动、积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根据这篇文章的结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都将自己充当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