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活动设计的失误,所以为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需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品生(社)课堂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浅谈一下如何针对不同的主题及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于丽 《山东教育》2010,(11):47-4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了践行这一目标.很多一线教师在活动方式上大做文章。他们挖空心思,将花样迭出的活动设计纳入课堂。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4.
陈丹 《海南教育》2014,(10):21-21
纵观小学品德课堂,不少课堂搞得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一个。但仔细琢磨,这些活动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脱离了活动的目标,缺乏活动的意义。有些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有些活动参与面窄,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些活动虽为目标所设,但活动后缺乏必要的提炼和引导。那么如何让品社课真正"动之有效"、"活而不流于形式"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全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师备课时,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外,还应注意“三点“:一要明确每课的活动目标;二要体现学科特点;三是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环节恰当、意图明确.本文提供了两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范例,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备课方略.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在课堂中,教师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力量,使教材变得无足轻重,让活动成为闹剧,让信息狂轰滥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成就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课堂律动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课堂律动内容与教学内容脱离不能达到优化小学生品德与生活学习的目的。课堂律动要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要无痕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课堂律动的音乐、主题、活动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紧密联系,才能达到课堂律动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1当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现状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一位教育专家说:“德之重,人之魂”。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何等重要。然而,很多乡村学校基本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通过自身感受获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然而,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却发现有些学校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  相似文献   

12.
导助式课堂是以“诊—导—助”为基本内容的课堂 教学形式。在导助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 交给学生,通过课堂点拨等形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情境式教学引入导助式课堂中,教师通过 创建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 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活动教学是其重要载体和途径。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主要有主体参与、感知体验和协作探究等三种典型课型,教师只有针对不同课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活动教学策略,才能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将品德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李铭萱 《中国德育》2013,(24):67-70
《家里来了客》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甚少看到有老师在展示或者是竞赛活动中选用此课教材。细读本课教材,其所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是值得研究并极具现实意义的一课。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巧妙的教学途径,精当的教学手段,本课的教学极容易沦为“形散神无”的说教式教学,致使学生走出课堂后,只拥有容易遗忘的浅表的收获。基于上述思考,我着力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情感的品德教学,即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也会收效甚微,就像一个人,虽然五官端正,但如果没有表情,那只能给人呆板、冷漠、乏味之感。因此,我们的品德教学应努力架起情感这座桥梁,让课堂变成乐园,让孩子们在"乐园"中"知"情,"生"情,用"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6.
一、愉悦氛围——和谐课堂之曲谱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隋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晴是教学的催化剂。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隋。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教学《我就是我》一课时,  相似文献   

17.
韩超 《宁夏教育》2011,(12):38-38
有效教学,贵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一、有效建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建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不仅是教学的一次新生,是学生个性的一种解放,也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生命力的一次回归和自身职业生命质量的一种提升.教师的职责就是给知识注入生命,给课堂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  相似文献   

20.
曹爱华 《广西教育》2013,(42):51-52
一、教学背景 这是笔者在海门市“学程导航优化课堂”展示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变量》。本班学生成绩较为平衡,基本没有不合格的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同时小组合作的意识较强,合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