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了新形式的“时事政治”教育,如,带领学生观看了《复兴之路》这部历史政论片。在看片过程中,我们对中学“时事政治”教育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时事政治”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动态助词"着"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总之,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它们在未成为形尾以前,经历过一些什么发展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切注意的。”王力先生把“了”和“着”称为“形尾”,我们把它们称为“动态助词”。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了”是表示动词的完成貌的,“着”是表示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的。文章所要讨论的是“着”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难以认同”,“明理”难以深入,教育中“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现象普遍,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中过分重视教育的目标性,而忽视了青少年认知过程的规律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无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了,不过前者往往处于褒义语境中,而后者常常处于贬义语境中。可是,在一褒一贬之间,我们在弘扬“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走得太远,有点过头了?我们在清算“工具性”罪过的过程中,是不是有点过火,失去理智了?如果这两种情况都确实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在第一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个课题的探索中,我们做了一部分工作,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以便和同行们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上一期的“Careful”中我们重点讲解了双译英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尤其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字面歧义,在本期中,我们以英译为重点,以生动贴切的句子来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容易出现的“小陷阱”。希望读者将两期对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中,只有“过程和方法”最不好捉摸,也最不好评判。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展开的吗?我们不都是在运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吗?只不过,我们以往并没有意识到“过程和方法”竟然也可以而且应该被当成“培养目标”来看待。而这一点,恰好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失误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四川教育》2008,(4):47-47
社会心理学家有这样的观点:“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了教育的”敌人”,以致于“不犯错”便是“成功”,“不犯错”成了教者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手偶戏“拔萝卜”算得上是我们这次四川支教活动中最经典的活动,流动幼儿园所到之处,几乎都会为孩子们上演一场“拔萝卜”。在齐心协力拔萝卜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欢笑与掌声。  相似文献   

10.
秦文 《江苏教育》2005,(1B):34-34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有关“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很多。以前我们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现在有时又过分强调了“过程”,面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轻视甚至忽视。应该说,徐斌老师和秦老师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但又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差异,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和“结果”,在新课程的层面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理解,去把握?这恐怕不仅是两间如何平衡,而更重要的是和我们现有评价机制如何有机结合。这是值得广大老师讨论的一个话题。争鸣稿件请寄: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王伟收。E-mail:wallece@21cn.com.电话(025)83700943。我们将陆续开展类似的讨论,欢迎老师们提供争鸣话题。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末逐步进入中国教育舞台的,现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在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三结合”研究小组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改造“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改造“学困生”中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效果是明显的,并具改造周期短、不易反弹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会学习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再作深层思考:在“导”和“读”的关系上,我们已经重视了学生“读”的主体地位,但在“读”的教学功能开发上,我们还应更重视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为此,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了“营造性自主研读的学习空间”的尝试。一、研读环境:师生平等,自由开放科学建构自主研讨过程中的环境是有效开展自主研读活动的前提。我们认为,自主研读的环…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系统化的结果。从1998年开始,我们课题组就进行了“发现法课堂探究模式”的实验研究,本着“理念在先,注重实际,注重实效”的研究原则,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标与实效相结合”,分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在知识与技能部分的阐述中,反复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过程,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我国首次把“经历”这一动词纳入数学教学目标,强调过程性,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知识技能目标定位在“知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认识来说,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也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经历”不仅可以使他们亲自参与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  相似文献   

15.
别把“表扬”藏在“口袋”里。写作的过程是孩子们展示内心世界的过程,文章一旦形成,不管它结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果子,孩子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或是指点迷津,或是表扬,或是鼓励,哪怕是片言只语的奖赏。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应“慷慨解囊”,把表扬和鼓励从我们的“口袋”里掏出来,赠送给孩子们。这样,也许我们会欣赏到更多的风景,带回一个沉甸甸的“行囊”。反之,一个“吝啬”于表扬和鼓励的人,是很难得到回报的。越是把表扬藏在“口袋”里,越有可能感受到“囊中羞涩”。  相似文献   

16.
纪勇 《新作文》2004,(12):22-22,23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创新”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第二个含义是“指创造性”、“新意”。我们现在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侯。根据场合,分别使用了它的不同含义。对概念如果夹缠不清。很可能使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尝试──浅谈“三段式”教学法辽宁赵康富近几年来,我们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最优化教学过程”的专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性强、与旧知识联系不大的内容,我们多采用“讲解一接受...  相似文献   

19.
穆雅芳 《农村教育》2005,(12):48-48
阅读教学走过了许多弯路:我们教师常常习惯于对阅读对象做条分缕析式的“解剖”,往往任意地对阅读对象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也习惯以考纲为“最高指示”.对阅读对象做“考点”的解析和推断。现今我们又在“个性化阅读”的理念下,任凭学生从阅读对象中“读”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积累、已有认知水平的过程: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认识审美、陶冶情操的过程。正因为这样,新课程才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应该也必须在这“三维”的空间展开实践和探索。于是,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中又不同程度、深浅不一地实践和探索着“三维目标”,出现了偏颇,走进了误区。  相似文献   

20.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力图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关于“摩擦力”教学的几个片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