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 ,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运用 ,但是在具体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材施教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因“人”施教 ,还应该包括因“文”施教、因“物”施教和因“地”施教。因“人”施教 ,就是要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做到人尽其才。这是因材施教的传统意义 ,其中的“材”就是“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求在施教时 ,要依据“人”的这些因素去确定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把施教建立在“材”的基础上。在现代分班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普…  相似文献   

2.
3.
4.
初中是学生接触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时期,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也难免会存在差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推行和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6.
7.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在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因材施教正是根据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才的要求及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提出来的。教育心理告诉我们:在智力、能力、个性等方面,由于每个学生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不同,都存在着差异,但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蕴藏着一定的学习潜力。  相似文献   

8.
依据学生的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发展,基本素质有所提高,学有所得,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因此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应有所差别。尤其是高等教育期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和确定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教学方法单一、模式简单重复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课堂教学依然保留着旧的教学模式,面上讲解,平均用力,没有细加考虑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表现在优等学生“吃不饱”,上课松松垮垮,无所事事,不知还要做什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不能优上加优;中等学生满足于教师课堂讲练内容的基本掌握,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差的学生“吃不了”,干脆什么也不想学,逐步丧失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差.课堂效率较低,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切实落实“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最后达到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2.
能力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起来的新观念。素质教育目标主要是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能力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曾有过深人的思考,并做了一点尝试,现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点滴体会书之笔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因材施教”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被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还应该有它更宽泛的含义。一、师不同,而教不同人无完人,教师亦然。诗书琴画,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教师,实属凤毛麟角。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应根据各自的特长作出恰当的选择。有些教师擅长于富有激情的朗读,那么,他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虽然朗读不行,但擅长于逻辑思维,说话条理清晰,他更多地选用谈话法教…  相似文献   

17.
"因材施教"的意思是"针对学习者的能力、性格、志趣等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我真心希望本文开头的类似的例子不要再出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是在教育过程中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都能在达到基础素质要求的同时。得以发展符合个人特点的素质,以增强个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就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如何从学生差异出发,让学生都得到满意的素质教育效果,是实施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熊成芬 《青海教育》2003,(11):35-35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