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渠道,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教育者人文素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内在地呼唤从人文关怀的视野来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当前,我们应积极探索和构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者主体地位的缺失使人文关怀失去了施教的根基,受教者自我需要的缺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人文关怀的回应机制,受教者亲临接触缺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人文关怀的场景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功能的必然,是大学教育更加开放与多元的要求.为此,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注意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挑战,是实现校园和谐人文环境、浓厚人文文化的先决条件。文章从分析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探讨加强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加强人文关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最后论述了人文关怀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人文关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大学生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贯穿人文关怀,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需要关注学生需要,实施情感渗透。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内在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一是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三是注重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关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内在属性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就必须进行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学生管理制度,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加强人文关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文关怀,必须将人文关怀广泛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而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进行分析和研究.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从大学生心理、思想认识等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人文色彩,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并发挥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需要关注学生需要,实施情感渗透,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十"和"口"     
《小朋友》2007,(7)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我"和"我们"     
《班主任》2002,(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