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管理之“人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曾就战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所说的“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孟子阐明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先哲的至理名言在和平时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后人无限的启示。一个团队的生存和发展,排除客观因素的制约和限制,能给予现状变化和改善的不是“物力资本”,而是“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曾就战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说文占相当大的此例,如何教好这些论说文,我以为,除了要讲清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外,还要讲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因为一篇论说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又都是通过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来表现的。教师讲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个头绪;学生抓住了它,就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我经常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说文篇章结构的教学的: 一、讲清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不论长短,按其内容,总可以分若干段,而段与段之间又都有一定的关系,才能组成篇章。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相似文献   

4.
一、对“不如”句式的探究 文章开篇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5.
朱文斌同学问:《〈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主要条件。第二部分具体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可分两层。第一层,以设举对一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为论据,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说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极差,“环而攻之”是说攻者来势很凶,但最后竟未攻下,说明“天时”与“地利”比较,“地利”更为重要。第二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8.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9.
新说文解字     
和与合 “和”,一个“禾”,一个“口”,人有了吃,就和,“和”为贵。中国化倡导和气生财、和商共赢,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共和”.就是大家都有吃。  相似文献   

10.
历史事件常常会影响历史进程,而地理因素又常常影响历史事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就属地理因素。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地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要重视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论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它的基本要素不是悬置于具体的生命之外的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是被生活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它寓意着民心之和、民情之谐。和谐环境是人们在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 ,有几点浅薄的见解 ,特提出来 ,大家商榷一下。一、课文中观点模糊和逻辑性不强的地方1.短文开头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我认为“天时”与“地利”孰重孰轻 ,不能一概而论。“地利”由于“天不时”可变成“不利” ,“地不利”而由于“天时”也可变成“地利”。何况古人原本是十分崇尚上天的 ,那时 ,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弱 ,唯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教学参考书》中解释说观点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  相似文献   

1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任校长不仅要做到与领导班子“和”,与教职工“和”,而且十分有必要努力做到与前任校长“和”,这是新校长管理学校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讲的“和”并不是从人际关系意义上而言的,主要是指新校长要与前任校长治校在治校方面所采用的正确措施、政策“和”。  相似文献   

15.
韩松岭 《文教资料》2007,(16):191-192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万名成功者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事业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智慧”、“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则取决于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格言,就是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李小娟 《考试周刊》2011,(59):218-218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亦然。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  相似文献   

17.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运用“和”的理念取得显著成效的,当以战后的日本企业最为突出。日本的企业管理者把和谐当作日本的管理哲学,要求劳资之间要“和谐”,同事之间要“和谐”,同业之间也要“和谐”。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佐吉就以“天地人”为座右铭,取意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经营  相似文献   

19.
泡面     
“嘟,嘟,嘟……” “睡觉了!”值周老师吹着哨子,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我们在一分钟内将寝室灯关掉。唉,真是!幸亏这值周老师还讲点情面,对我们的管理不是非常严格,为我们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提供了方便,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入和”,同学们都在窃喜中。  相似文献   

20.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环③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⑤畔⑥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①地利,本来指地理形势。孟子这里所说的“地利”将地形以外的某些条件如米粟、兵革(即孙子所说的“主用”)等也包括进来了。②三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