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霓 《新闻知识》2004,(3):58-58
我写过1篇小《永远何其多》,讲作和报、刊、台用“永远”做题太多,发表在2002年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上。但当时我并没分析哪个梨子酸,哪个梨子不酸。结果到羊年“风”仍未止,只好再次给“永远”号号脉,扎扎银针。  相似文献   

2.
3.
按照国家标准来规正"浓度"与"分数"的量符号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章中每当涉及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用量与单位的比值形式来表示图和表的标目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其中问题最多的是物理量符号,其次是把浓度与分数通称为浓度,再次是一些早已停止使用的“浓度”现仍在沿用等。鉴于此,特对照GB3102.8—93来规正“浓度”与“分数”中的量符号及其他。  相似文献   

4.
赵红 《新闻与写作》2003,(10):31-32
翻开报纸了解新闻时,经常会看到“昨日”新闻,有昨日某个会议召开,有昨天街头发生了某件怪异的事情,有昨日新出台了某项政策……新闻的作者和编者也十分看重这个新闻的时效性,因为消息除了讯头、记者署名外,往往第一句就强调“昨天”或“昨日”。 “昨日”新闻的大量出现,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说明媒体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开始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开始在第一时  相似文献   

5.
豪远 《编辑学报》2004,16(2):147-147
在科技书刊中,“含量”被当作量名称使用的情形频频可见,但细加推敲,却是问题多多。含量,不是物理量,其含义也很不确切。例如:在商品包装上,含量常指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科技书刊中,含量包括了定量描述混合物组成的各种量,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摩尔分数等。不管什么量,都称之为含量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科技编辑对“含量”应分清情况,区别处理:1)在定性地描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多少时,可以用含量。例如:“这种食品的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2 )当含量用于定量描述时,应根据其具体所指,改为标准化的量名称。例如:“CO2 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翻番"不可滥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愚 《现代出版》2003,(4):56-57
自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后,"翻番"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不仅经常出现在各级领导的报告、讲话里,连一些规划、计划、总结、论著、新闻报道中也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郝远 《编辑学报》2004,16(4):305-305
有本比较权威的编辑读物在讲到等义词可以相互替换时 ,举了青霉素—盘尼西林、维生素—素他命、番茄—西红柿、玉米—包谷等 4个例子。等义词可以互相替换 ,这是正确的 ,但所举这 4个例子则是错误或不恰当的。早在 1987年 ,国务院在第 14 2号函中就明确指出 :“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管理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按这一精神 ,工具书、教材、科技书刊 ,尤其是非普及性科技书刊 ,均应使用规范的科技名词术语。盘尼西林、维他命分别是青霉素、维生素的旧名称 ,属于废…  相似文献   

8.
一些社刊基于目前大多数社刊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不如非社刊的现状,认为要想快速发展就应当建立具有独立的法人或者经济相对独立的二级法人资格的杂志社,从出版社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投诉”一词经常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中。其中,既有新闻界对社会投诉中心处理投诉问题的报道,也有新闻界把受众到媒体反映情况当作“投诉”的误用。  相似文献   

10.
科技书刊数字用法的规范化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家烈  侯万儒 《编辑学报》2006,18(4):257-259
在分析科技书刊数字用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书刊数字使用的科学性、简单性、系统性、习惯性和灵活性几个原则,并对目前尚有异议的几个数字的用法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诸仁 《编辑学报》2006,18(2):93-93
问从<编辑学报>上经常可以看到"2万1 000册""1万3 500余家"一类表示,请问这类表示在科技书刊中允许吗?有什么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诸仁 《编辑学报》2008,20(1):43-43
问在科技书刊特别是医学书刊中,表示血压时,对暂时允许使用的非法定计量单位"毫米汞柱"的符号有" mm Hg"和 "mmHg"这2种形式.究竟哪种形式正确呢?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13):79-80
博取表扬是人的天性。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渴望能够不断得到表扬:在家里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在学校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单位期望获得领导的表扬,在朋友中盼望得到异性的表扬……它是激励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催化剂,是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科学界对"ppm"的几种糊涂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包括编辑学界在内的科学界中至今仍有人把ppm作为单位来使用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4种糊涂认识是导致ppm继续存在于科学文献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对ppm的语言学缺陷问题无认识;二是对量纲一的量的性质认识有误;三是不了解习惯上将B的质量浓度单位"mg@L-1"写作ppm的特定条件;四是对国际科学界取缔ppm的要求不了解,误以为"不用ppm"的规定是中国的"土政策".  相似文献   

15.
刘文思 《青年记者》2007,(20):38-38
不论报纸、网络、电视还是广播,标题都是"神",是"眼睛",是第一冲击波。一篇文章、一张报纸、一个节目,能不能让受众"一见钟情",关键就在标题。有人说,采访和写作比较,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对写作来说,则是七分标题三分文章。这么说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标题制作的角度说,多花精力,多用苦功,以求引人入胜,无疑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郝欣 《编辑学报》2007,19(2):96-96
问在某刊中见到:“质量比浓度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百分数,符号为%(m/m)。”这种说法正确吗?答不正确。1)没有“质量比浓度”这一量名称。此量规范名称应是“质量分数”或“质量比”,其符号为“w”。2)定义错误。如指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应为“某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质量”。3)单位符号错误。质量分数的单位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符号为“%”。在“%”后加“(m/m)”属干修饰单位符号,这是国际单位制不允许的。“质量比浓度”正确吗?@郝欣  相似文献   

17.
向阳洁 《编辑学报》2006,18(1):74-74
问:翻阅科技书刊会发现,"Rm "中"R"的排法不一致,时而为白正体,时而为白斜体,时而为黑正体.请问使用哪一种排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黄鸿森 《传媒》2002,(8):37-37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英帝国主义巨量鸦片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 “林则徐,烧鸦片”,说说可以,写在书面上就要用“销”,不能用“烧”,因为林氏是用化学方法销毁的,不是点火烧毁的。笔者阅读书刊,不时还可见到用“烧”的。例如: (1)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  相似文献   

19.
同任 《编辑学报》2001,13(2):122-122
在目前出版的许多科技书刊的图表中,用特定的单位(包括单位1)表示量的数值时,还未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量/单位”(量除以单位)的标准化表示法,而仍采用传统的不科学因而是错误的表示法,如 “p(kPa)”或“p,kPa”等。 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中规定: “为了区别量本身和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尤其是在图表中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可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表示:  相似文献   

20.
杨家宽 《新闻记者》2002,(12):16-17
去年10月初 ,恐怖分子通过邮件对美国进行了生物恐怖袭击 ,霎时间 ,“炭疽”、“炭疽病”、“炭疽热”、“炭疽杆菌”、“炭疽芽胞”、“炭疽芽孢”、“炭疽孢子”、“炭疽热细菌”、“炭疽热病毒”等名词成了各种新闻传媒的热门话题。媒体及时对这种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很好的科普宣传 ,功不可没 ,但从医学角度看来 ,某些新闻传媒在科学性方面 ,尚存在一些问题。现在 ,“炭疽”报道的高峰已经过去 ,但有些报道的科学性问题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传染病的规范名称是什么2001年10月至12月上旬 ,各种新闻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