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借助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把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深入分析意识形态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影响。他对原语文本的选择及其翻译策略的使用都受到了来自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操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林语堂的翻译家身份。林语堂在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译介了不少中国古代作品,其中最负盛名译作非《浮生六记》莫属。新世纪之后,对此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不仅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研究视角也呈多元化趋势,在量与质上都有巨大突破。但该研究领域也存在重复、深度不够、研究手段不科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运用译者主体性,从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三者关系入手,旨在通过对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的研究,探索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各种主体性的彰显,并着力分析译者的个性、人生观取向、文学趣味等主观因素对于译本、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学贯东西并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功底与英文造诣极高。由于根深蒂固的东方文化情结,他致力于用英文写作介绍中国文化,同时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翻译成生动的语言为西方世界所乐于接受;他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其独到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观,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视角解读该译作,认为该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吻合,译入语读者获得了与原语读者相同的美感体验享受。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代表作,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古汉语特殊句式使得翻译难度更大,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时不仅将许多中国文化独有内容翻译得精准到位还兼顾了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一致,需要后生学习的东西非常之多。本文将主要从变译角度以及文化传递角度分析这篇上乘的翻译之作。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浮生六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及审美价值很高,受到读者的欢迎。后来在林语堂的理解下,将其翻译为英语版本。这一成就也让《浮生六记》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大发挥。一本散文集想要被翻译成与其文化、语言所不同的作品,离不开对作品本身进行清晰的了解和系统化的感悟。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将《浮生六记》成功翻译,与其高超的文学造诣有很大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内容分析,探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和翻译手段,从而分析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缺省的角度对<浮生六记>汉英时照本进行分析,对林语堂在此译本中针对文化缺省所作的一系列翻译补偿进行归纳总结并探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赞誉,然认真研读和比对中英文文本,林语堂译本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原文本浅层理解的错误;由文化、历史原因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失误,以及文化背景和翻译手法引发的读者理解障碍;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角度认为译文中存在解释不充分,导致无法完美地传达出原文体现的情感,以致削弱了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认真研究原文本及相关文化背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愫外,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散文自传,也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不论是词句,还是篇章,都代表着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浮生六记>作者的爱人陈芸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了解到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主人公陈芸和沈复理想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他对这两位平常雅人的赞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既不是东方主义的,也不是西方主义的。相反,它超越了任何具体文化的界限,具有世界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语言转换模式虽然实现了格式塔心理学与翻译美学的完美结合,却没有规定格式塔意象图式的具体构建细节。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进行多角度的细致剖析,笔者发现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涉及受众主体的审美心理和译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源文本格式塔质的还原程度与语言节奏的审美功能、文化距离的动态平衡及整体意象的对等转换密切相关,从认知层面对格式塔意象进行细节描述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词汇分布各有特点 ,词汇的文化负荷也不容忽视。因此 ,词汇的汉译英中既要在表达方式上“入乡随俗” ,又要确保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不致缺失。译者对双文化的领悟与感应能力以及运用双语的实际能力是翻译成功的关键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本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变译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