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阎庚 《新闻前哨》2006,(7):45-45
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而其中的真实性则构成新闻侵权与否的关键所在。只要情况属实,一切报道皆不构成侵权。但在真实性的把握上,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新闻失实与侵权都有着前因后果关系。因此.媒体或者记者常常被人告上法庭,也就难以避免了。但是,在诸如侵权的诉讼中,衡量新闻失实和侵权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又如何去把握?这是原被告双方都非常关注的法律问题。在本文中曾雨楼就新闻失实和侵权的事实构成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6.
新闻作者署名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时有所见。一则短讯,署名好几个;有些署名,三四个人每人取一个字组成;还有些署名虽不是挂张带李,但不是真姓真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不少同志对新闻作者的署名在新闻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有些同志只知道出名、得利。因此,对这个问题有统一认识的必要。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未经报道的新闻和没有作者的报道,都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新华社×  相似文献   

7.
王晶 《记者摇篮》2010,(6):38-39
新闻走向的娱乐化,这种趋势在世界之交已显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不断有新闻界人士担忧,说二者之间的界限正逐渐变得越来越模糊,新闻提供给公众的,不再侧重于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国际消息以及对其深层次的分析,而更多地变成了渲染明星、时尚、犯罪的大杂烩。新闻有着娱乐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失实     
山西救人小英雄张喜忠几年间变成小无赖,似乎是反差太大。而有新闻说,当初的“英雄”就是人为制造的一场闹剧。8年前,12岁的三年级学生张喜忠从20厘米宽、40多米深的山缝中救出一名2岁女孩,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国,成为“舍己救人的小英雄”“山西省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真实情况是,小女孩失足坠入山缝,其母跪地求人相救,并许诺报酬1000元。家境贫寒的张喜忠之父把儿子拉到现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正如梁衡所说:“假新闻年年有,常常有,有的还过关斩将,被推到评奖桌上,甚至有的还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①新闻失实指的是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相符,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上添枝加叶、因果关系上牵强附会、隐瞒事实、无中生有等.特别是随着当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样主观和客观原因导致的新闻失实现象有了逐渐增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在观念上要避免先入为主,一定要有一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愿望否则,带着观点找例子,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多面了解情况,不能只听一而之词;不能只报道有利于“我”的一面或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报道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当年关于步鑫生的报道,就由于记者只报道他的创新精神的一面,而对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子以回避,结果步氏垮台,媒介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13.
蒋宏 《新闻导刊》2006,(5):36-38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按照新闻的基本规律来说.不但要求每个情节、事实都要言之有据.而且要求在事实的联系和事实的总和上要给人们提供客观真实的途径.这样来使人们认识社会和时代的本质。这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新闻本身.对于记者来说.一篇具体的稿子要把它写真实:对于编辑来说.要把它处理真实。但这还不够.还要立足时代.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它真不真实。还要看它能不能表现事物本质和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陈航 《军事记者》2003,(6):20-21
军事新闻的特点自然是“军事”,但怎样看 待这个军事特点,各说不一。南京政院的同志在 《怎样看待军事新闻的军事特点》一文中,对这一 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颇有新意。您是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的?不妨撰文一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民事侵权借鉴惩罚性赔偿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大陆法系和前苏联民法影响,我国的传统观点主张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强调赔偿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失相当,赔偿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范围,以免受害人获得不当利益,防止人们追求超过实际损失的高额赔偿。但是,1987年实行的《民法通则》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表明民法的惩罚功能开始受到重视,虽然精神  相似文献   

16.
17.
有这样一个案例,起因是一篇批评报道说某人在公共汽车上行窃被抓,被批评者对行窃被抓这一基本问题避而不谈,却主张其在被抓时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哆嗦”,并据此认为新闻失实,构成侵权。 是否新闻有任何一点失实都能构成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如果过于苛刻地追求新闻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而不能准确把握新闻失实与侵权的法定界限,就无法给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合法有利的环境,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隐性失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玲 《今传媒》2006,(7):39-4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教科书里的第一句话,也是让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刻骨铭心的准则。无数新闻工作者都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失实新闻仍时不时地在媒体上“露脸”。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新闻传媒的信誉和新闻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9.
20.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就中国经济时报社等7家报刊社从事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甚至以负面报道相要挟,对基层单位和群众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并通报批评。同时就《甘肃日报》等6家报刊因刊载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向全国新闻出版管理、报刊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发出通报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