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多元化发展和网络思潮的复杂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出了新挑战。通过厘清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加强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潘虹 《文教资料》2021,(4):88-89
对大学生来说,高校辅导员不仅是人生的导师,还是知心朋友。辅导员掌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奋斗能量。要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需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网络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本文从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受到融媒体环境的冲击,思政教育工作的话语权也面临着逐渐式微的困境,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全新的思政教育话语生态。基于此,探究了高职思政教育话语权融媒体环境下的式微现状,并提出了创新教育话语,增强话语认同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构建权威话语传播平台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提升高职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融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阐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路径,包括深化话语内涵、转变话语方式、拓宽话语路径、创新话语供给。  相似文献   

5.
微文化是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新兴网络文化,由数字科技的发展催生。提升青年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有效性是当今思政教育工作的任务要求。面对微文化,我们应驾驭好它,抓住思政教育契机,探索并整理提高青年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新思路。文章通过介绍探究微文化视野下的青年思政教育,明确微文化对青年思政教育的双面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微文化有效融入青年思政教育的路径,希望为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一些建议,早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交互性、多样性、及时性、共享性,深刻影响了"日常思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辅导员的"日常思政"遭遇了传统教育模式受冲击、辅导员个人权威弱化、主流价值观主导地位受到挑战等现实困境。应努力提升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话语权,搭建"日常思政"的网络育人舞台,提升"日常思政"教育客体接受者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来临,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也提供着机遇。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知识、信息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削弱了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困境。唯有充分把握和灵活运用网络新媒介形式,才能重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强化教育工作者素质.实现“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注重熟识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分析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创新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传播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和调控网络领域的文化话语。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话语权必须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促进网络文化话语广泛传播,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和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网络文化的盛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本文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对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进行探究观察,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及实证调查等方式,发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强。且网络文化对整个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辅导员可借助网络平台建设、组织大学生参与宣传活动等途径,丰富思政宣传渠道,更新思政宣传理念,建设更为全面的思政教学内容,吸引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培养其思政意识的同时,协助其提升自身思政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政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既要应对碎片化网络信息带来的文化思潮多元化挑战,也要考虑受教育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知识文化需求,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路径。在此背景下,“精准思政”理念应运而生。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应用于思政教育教学领域,以精准化思维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制订更具针对性的育人方案,实现教育过程与教学模式的精准实施,以切实提升思政理论课育人成效,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思政理论课创新的重要途径。韩振峰著、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教育工作中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结合网络文化的优势和思想内涵,真正对学生的文化理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强有力的培育。促进网络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利用其机遇抵御其挑战。真正通过合理的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并且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网络文化阵地的有效提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刘冰 《职业技术》2021,(7):32-36
"微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话语权.作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参与主体,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发表观点,提出诉求,促进网络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也面临被误导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风险,这给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为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汪超 《文教资料》2014,(25):108-109
当前,学生社交模式的转变带来了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高校工作者应熟练掌握平台功能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发展特征和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将微信平台用于高校网络话语权维护和舆情引导方面,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提升思想教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4.
思政教育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结构性的权利,应保障政治权利的合法性及科学性,需要国家话语阐释的主流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大众相一致,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国家思想形态权利及大众意志权利的有效融合。对此,基于对思政教育话语权内涵的阐释,分别从理论话语权的主导性减弱、学科话语权的引导性下降两方面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并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强化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渗透性,高度重视严抓宣传工作、加大学科建设及创新工作力度,紧贴教学对象日常生活、搭建思政话语实践的有效平台三个维度,提出了话语权重构与思想政治绩效协同提升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多种文化并存于同一社会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概况,其次总结了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挑战,最后探索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庄琰 《文教资料》2014,(27):94-95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而其中的价值多元化现象应该成为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的首要战场。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网络中的价值多元化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价值多元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帮助,同时有可能造成他们的价值困惑与冲突,这就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为此,辅导员应该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构建一个生态和谐的网络空间,以便使价值多元化朝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而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交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容矛盾,化解矛盾并科学运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是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必经之路。本文从社交网络环境与现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矛盾入手,论述了社交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思想引导、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社交网络工具应用、完善社交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信息化教育体系等有效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丰富课程内涵和拓展育人功能。目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着红色文化体验感受限、红色信息整合度较弱及红色文化教学深度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从红色文化时代性入手,做好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提升红色文化体验感,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组建红色文化网络社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加强思政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思政教育教学形式等路径,助推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话语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话语的权威性面临严峻的挑战、话语的实际效果差等。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法律监管等途径来提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入手,分析高校网络原住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要抓好两方面工作。对传播主体而言,应树立网络思政教育理念,设计高校网络原住民个性化教育,加强多媒体技术培训和指导,合理规划思政教育传播课程。对传播对象而言,应加强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冷”思考,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