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小学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主流;私塾受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控和压缩,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改变。六三三学制颁行后,政府大力推广义务教育,塾师阶层被快速边缘化,职业队伍和职业需求锐减。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接近它的历史终点,大量自动停办或被基层政权取缔,部分则经过改造,被新政府纳入社会主义的学校系统。私塾的消亡意味着塾师阶层的消失,意味着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社会的深入,新式教育逐渐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士子的传统生活受到挑战。本文以王锡彤为个案,从其身世与学业、职业活动、经济生活、身份变动等方面,来具体剖析晚清底层士子的生活与教育,探讨近代教育界传统士子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运动前后历时30多年,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派遣幼童到欧美留学,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尽管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炮火的渐渐熄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勇于实践与创新,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4.
周洪宇  王配 《教育研究》2020,41(2):72-80
教育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随着学界对人类情感及感性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世界的情感研究也应时而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大变革时期,乡村塾师的教育情感经历了一个起伏、冲突和变化的过程,这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教育情感影响教育行为的取向和方式,是教育信仰的有力支撑,体现教师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还体现教育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层次性和超越性。从教育情感的视角切入教育转型时期乡村塾师的研究,为探析近代史上教师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将成为人们探索"教育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密歇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四所学校为案例,以《教师手册》(Faculty Handbook)的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美国大学对终身教职的最新界定,分析了它们在终身教职的现行政策中所广泛采用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预测了终身教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陆游十四个斋名是十四个独特的文化符号。以时间为线索,以斋名为纲目,逐一考辨分析各斋名命名的时间、地点、语源及含义,可以从中探知陆游的心态历程以及创作上的变化,进一步读懂陆游。  相似文献   

7.
张丹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1):111-114
清末新政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其实施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有力的变革.在改革的新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有力的推行.本文以陕西大学堂为例,通过对大学堂设立的原因、学制与教学、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系统阐述,探究清末陕西教育的早期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祁门胡廷卿家用收支账簿》翔实地再现了一个晚清徽州塾师的生存实态.胡廷卿出身乡村书香门第,秉承家学,一生执教私塾.寓居塾馆之际,胡氏常为四邻排忧解难,且积极参与宗族事务管理.在《账簿》所涉的清末祁门塾师中家庭中,其治生之道仍未出传统的耕读模式.胡氏兼营茶叶种植和销售,其时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民间借贷融资活动异常兴盛.  相似文献   

9.
清末,清政府政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应对危局。日俄战争结束后,奉天地区社会改革全面展开。在众多改革环节中,教育成为先行步骤。本文通过梳理《仪圣言行录》中兴学事例,介绍奉天乡村地区教育发展概况,探究清末奉天教育中"旧学"与"新学"的承继关系,以期为当今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通俗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劲,与之相伴随的争议也愈益激烈。那么,通俗艺术是否应当具有起码的文化品位?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通俗艺术的品位提升方略,认为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新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确实存在文化品位上的缺憾。大多只是达到了"感目"层次,而很少能抵达"会心"层次,更无理由谈论"畅神"层次,因此陷入"眼热心冷"的困境。因此,要提升通俗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形成"俗而雅"的艺术风格,就需要借鉴、学习感兴美学的相关因素,在作品中灌注进意味深厚的兴味蕴藉,从而真正地打动观众。有兴味蕴藉的艺术才能真正动人。  相似文献   

11.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中国,书籍成了人们获得"救亡图存"真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此情况下,书籍市场也"顿成活跃之观".大量新式报刊的出现,使得书籍广告成了书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意在通过对于1898-1901年间<申报>书籍广告内容的描述与分析,再现清末思想启蒙时代的书籍市场的概貌及特点,并勾勒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卢丹志 《快乐阅读》2011,(4):120-122
文章以温州家喻户晓的《百晓讲新闻》栏目为案例,试析温州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方言节目兴起这一现象,不仅使温州方言走进了媒体,而且无论是节目的外在形式还是节目的内在要素,方方面面都映射着温州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科举题材是《聊斋志异》重要内容之一,与蒲松龄一生的追求息息相关,也投射出蒲松龄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既渴望科举成功又因屡屡失利对科举有些厌倦从而对科举制度的某些弊端进行抨击。  相似文献   

15.
从梁济“自沉”看中国近代遗老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遗老梁济的"死义",表明一心期望"旧学复兴"的近代遗老们,所缺乏的是一种扬弃和批判旧文化所必需的心理承受力,他们承受不了一种非中国化的价值体系在生活中成为普遍观念的中心。在他们的心目中,"圣学"乃是具有超时空的、绝对合理和完美的、自我和谐的有机体系。这些晚清遗老们以一种潜逻辑的形式将各种文化信息、文化刺激归类到旧的认知框架中———这也正是许多晚清遗老在新旧嬗替之际始终能够保持一种以尊临卑、虚矫自大的文化优越感的深层原因。深入探析梁济"死义"过程的文化心态,足可启发我们深思具有悠久文明遗产的中国何以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潮流,何以难于开发出民主和科学这类现代思想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实现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时代转换的必然性认识,而不是一味地沉湎在道德理想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创业教育正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内逐步兴起,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温州精神”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展创业教育。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传承与发展“温州精神”的需要,而且还有着易认同、易嫁接和促进地方文化再建构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本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前者属于文化观范畴,后者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然而,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却试图通过心本论、性善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等维度,建构一种糅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复兴中华民族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不仅构成了现代新...  相似文献   

18.
19.
一、缘起和思路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这是教材对辛亥革命的基本定性。按照教科书的叙事,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并不费力。但革命化的历史将原本色彩斑斓的画面涂成红彤彤的一片,让人看不到真像。只有将事实摆放来,理出逻辑关系,学生才能了解那时的中国~[2]。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的第二年,一个西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