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学界对内在于小说中的重复现象、"重复"之于小说的意义鲜有关注,而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及其批评实践被视为西方"当代批评思想的重要贡献"而广受赞誉。"重复"理论受益于新批评,立足于经典,从严格而坚实的学理角度有创见性地总结了小说重复的种类、源头和方式等问题,以崭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并以此激发了经典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非虚构文学成立的关键在于非虚构创作者承认作者的文字能够再现现实、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用文字再现的现实,这是非虚构得以区别于虚构的两条界限。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中,将体裁上存在非虚构与虚构争议的四部作品《辛德勒名单》《黑犬》《鼠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及《无命运的人生》都归在虚构小说这一类别之中,有意忽视这两种体裁的对立,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受德里达的影响,米勒解构界限的原因在于:非虚构创作对象的不可再现性及作者主观性的存在会使非虚构内部存在巨大的悖论,读者的“非认知性”阅读行为也会使文学作品难以被看成是社会的、物质世界的映像。但米勒没有否认文学作品见证大屠杀的可能性,他虽拒绝记述性的再现行为,但鼓励创作者以运用文学技巧的施行性作品进行见证,从而瓦解读者不愿直接面对大屠杀的心理,化解使用陈述话语描述集中营时所遭遇的质询窘境。  相似文献   

3.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随后,通过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思考,米勒指出文学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应更多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者定期旅行相关联,旅行使意义得到规模性的发展,文学的更新往往通过疏离来实现。米勒的中国之行,作为一种疏离,同样帮助他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在当下的语境下以“延异”的视角重新解读米勒对文学的阅读,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国内学界对内在于小说中的重复现象、"重复"之于小说的意义鲜有关注,而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及其批评实践被视为西方"当代批评思想的重要贡献"而广受赞誉。"重复"理论受益于新批评,立足于经典,从严格而坚实的学理角度有创见性地总结了小说重复的种类、源头和方式等问题,以崭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并以此激发了经典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者和见证者,我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实,这场论争所揭示的乃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大规模入侵,所产生的潜在的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前景的焦虑。本文回顾了这场论争的背景和一些细节,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7.
8.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学说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翻译理论。本文阐述了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其实践活动的影响,指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并提出解构之后重建新的翻译标准的必要性。它所阐释的观点和方法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这对于重新构建中国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界对内在于小说中的重复现象、重复之于小说的意义鲜有关注,而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及其批评实践被视为西方当代批评思想的重要贡献而广受赞誉。重复理论受益于新批评,立足于经典,从严格而坚实的学理角度有创见性地总结了小说重复的种类、源头和方式等问题,以崭新的视角重读经典并以此激发了经典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冲破了结构主义的藩篱,并渗入翻译学研究领域,冲击着传统的翻译观。解构主义从崭新的视角来探讨文本的意义、"可译"、"不可译"等传统翻译问题。针对解构主义的颠覆性观点,中国学者们的接受态度可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保留派,这些不同派别的观点竞相纷呈,达到了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与中国的翻译研究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施旋  周邦友 《考试周刊》2010,(55):36-37
解构主义自出现以来在人文与社会学科的很多领域产生了影响。本文旨在阐述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解构主义的观点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冲击了传统翻译理论,翻译中的一些问题被重新思考.同时也提出了看待翻译标准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互文性理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它的内涵是,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以各种形式与其他文本相联系,这种联系跨越历史,跨越地域,在众多文本的相互影响下完成文本、主体、文化三个层面的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到这些相互关联的文本所组织而成的网络,把一篇一篇独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遵照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且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解构主义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传统。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其对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进一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米勒作为美国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与重复》中以重复观分析了七部英国小说。本文试图通过"重复"理论解读作品《喜福会》——重复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功能、作用等进行了阐释,指出文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使源文本得以生存;而由于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多重取向,建议运用德国的"无限相融"理论,在典籍翻译中使用诗意的艺术语言"创造性"地提取作品的意义和艺术内涵,摆脱"意译"和"直译"的狭隘语际策略。在具体翻译方法论层面,提出了桑塔格的三种策略,并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典籍翻译应被纳入商品运作规律,快速进入世界文化产品的流通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语言一般要求简洁、流畅,追求言简意赅。但是在有些特定的条件下,故意重复却会达到出色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思想对于解构主义翻译学说有很强的解释力。"语言游戏"思想所具有的自由反叛的灵魂、实践为重的情怀、开放多元的品质、显隐相间的规则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理念,同样也适用于解构主义翻译学说的解释。解构主义翻译学说,实则是"语言游戏"思想的一个角度延伸;解构主义翻译实践,实则是"语言游戏"的一种语际"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