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着力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以及其解救之道,而写于晚年的《刀锋》,基本可看作是他对于此类问题的盖棺定论。文章着力分析《刀锋》主人公拉里人生三段经历,探讨毛姆笔下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及毛姆对于解决精神危机的理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颇具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他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锲入观察”与“隔离观察”有机交合的小说叙述模式。通过解读毛姆三部代表性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寻欢作乐》、《刀锋》,可以看出毛姆长篇小说叙述艺术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天使与魔鬼──《刀锋》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毛姆的创作心态李天军“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这是威·萨·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的题记,可以说是全书的主旨。那么,究竟是谁越过了“刀锋”?如何又算越过了“刀锋”呢?这大概要让书中的人物和毛姆一起...  相似文献   

4.
《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是毛姆小说中探索人性的多元化、为自由而呐喊的典范之作,毛姆通过两位男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两种不同的人生信仰,思特里克兰德为艺术与现代文明决绝,拉里最终在印度的吠陀经哲学中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毛姆不同时期的哲学思考。毛姆一方面受西方追求个体自由的哲学的影响寻求彼岸世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深受通过自我修行来达到解脱的东方哲学观的影响,反映了毛姆对东西方哲学的学习感悟,也表现了毛姆精神探索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5.
毛姆试图在印度文化精髓——印度宗教和哲学——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印度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世俗之物置之度外﹑注重内省的精神性,这正是毛姆所渴望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是印度文化只是他精神探索之旅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的代表作家,毛姆深受当时悲观主义的影响,对西方所谓的"文明"感到十分失望。而在他的三部主要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作者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一切束缚自己的枷锁,从西方文明中逃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从《人生的枷锁》和《刀锋》中可以看到,毛姆的文学作品揭示人性的乖戾,命运的无常,生死的意义,人生的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诞感。贯串着对人生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刀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毛姆的代表作,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伊莎贝儿、苏珊和索菲,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的三类女性。作者毛姆通过对这三位女性人物的刻画,反衬出男主人公拉里的崇高,同时也流露出作家自己对于女性的成见。  相似文献   

9.
探讨人性始终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毛姆的三部著名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以及《刀锋》,展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觉醒及其精神解脱的历程,揭示了作家对人性刻画的真实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怀。  相似文献   

10.
毛姆的小说《刀锋》展示了一个无所畏惧,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态度的年轻人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人类不同于其他的生物是因为他们能够思考,需要安身立命之道支撑自己。追寻的道路极其艰难如同越过一把刀的刀锋,薄而锋利。  相似文献   

11.
【背景辑录】在毛姆生活的年代(1874-1965),他绝不是一个一流的、具有时代影响的作家。他的文笔基本还是在巴尔扎克这样的古典作家的风格影响之下。然而他长寿的一生却经历丰富,先是学医,做产科医生,后又做过特工。他游历五湖四海,直到50多岁才安居下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毛姆的文字只一小段,评论他的“作品以文体明晰、取材广阔、对人性有透彻的理解为特点”,可谓精辟。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或译《尘网》,1915)是半自传体的,有作者自己生活的影子。《月亮与六便士》(1919),灵感来自造访塔希提岛之后。《寻欢作乐》(1930)则暗指小说家哈代的身世。《刀锋》(1944)里的人物拉里的原型是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喜欢用第一人称来讲述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无意地充当了一个讲解员的角色,领着我们在那个时期的人物画廊里浏览游荡。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世纪使中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是辜鸿铭(1857-1928),他曾将《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写了一本《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例如托尔斯泰就曾和他讨论如何抵制现代物质文明的问题。英国作家毛姆曾对他进行采访,说他是"声高望重"的哲学家。印度诗人泰戈  相似文献   

13.
英国现代小说家毛姆在其小说《刀锋》中,塑造了一位因受战争刺激而走上追寻人生意义道路的主人公形象拉里。本文通过对拉里在这一追寻过程的分析,得出他作为自由的探索者与无私的解救者这两个形象的结论,并认为这两个形象是作者对一战后人们生活境况的反思,是作者时代关怀情感的表现,也是对于像拉里一样拥有自由精神与高尚品质的人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去印度,在千多年前的中国是时尚,比如唐三藏,那和尚去取真经,九九八十一难,受够了苦,修成了正果,还写了一本"行走文学"--《大唐西域记》.现在,去西藏是时尚,但如无喜马拉雅山以及护照签证的阻隔,我相信我们也会一窝蜂地去印度.虹影先去了印度,写了《阿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我一边读这本小说,一边想起最近有三个以上的朋友说过:想去印度.他们的表情纯洁、神往,照耀着佛陀的阳光已经提前照在他们脸上.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幅彩卷--试析毛姆的《刀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刀锋》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名作。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执着的真理探求者拉里的形象。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迷惘、忧郁、恐惧的精神状态下,拉里漫游世界,一心探求人生真谛,但最终只能以幼稚的“自我完善”论作为探索的终结。《刀锋》还展现了作者在艺术手法上的四个特色:一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情节委婉有致;三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四是语言洗炼生动。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其小说《刀锋》中,塑造了一位因受到战争刺激而走上追寻人生意义道路的人物形象拉里,尽管该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战后,展现了一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但实际上,拉里的形象跨越了时空界限,揭示出二战后以及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为他们展现出符合现实意义的生活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刀锋》讲述了主人公拉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目睹了好友的死亡,并给他造成巨大打击,因此对人生感到迷茫,回国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和存在的意义,最后在印度教中找到了生存的真谛。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自我存在意义的追寻。本文将以法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为理论依据,从主人公的角度,对《刀锋》的生存主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毛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女性的厌恶,他将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子塑造成冷酷、自私的妖魔,认为她们是造成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而《寻欢作乐》中的罗西却是毛姆在小说中唯一大加颂扬的女子。罗西集中代表了毛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即有着浓烈生命热情和纯洁、健康人性的女子。  相似文献   

19.
摔跤的地方     
卡罗是西方最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他奉国王的命令,只带着两个助手到印度传教。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仅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印度建起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神学院和16个分站,还成为了无数教民的精神领袖。他把《圣经》翻译成16种语言,在英属印度进行了一场道德领域的革命。卡  相似文献   

20.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