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理念、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批判理论为其理论渊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威胁、国内主要矛盾及生态领域的新变化催发的现实诉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客观昭示为其现实基础。从逻辑主线看,人民至上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答“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之问、表“讲政治、重民生”之态、遵“六个重大”之则。从价值指向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的理论价值、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范式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师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应针对教育对象学术层次高、思维理性强的特点,教育内容上大力凸显中国特色的生态思想魅力,教育方法上注重内在蕴含的理论逻辑力量,即要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张力,来获得其优秀的思想教育效果.为此,其教育活动就必须瞄准三个着力点:一要注重彰显“和谐型生态”的思想魅力,着力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全球生态和谐”的思想理念;二要始终坚持“发展型生态”的价值取向,着力加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三要努力建树“责任型生态”的中国形象,着力增强维护中国环境权和发展权的生态信念.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生态的融合有益于开拓文艺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从生态伦理的视野对文艺进行学理解读、融合分析和逻辑体系构建,创新性地回答了文艺生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系统链接式问题。该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实践论,从文艺生态的学科性质、范畴界定、内涵解读等考证出发,鞭辟入里地论证了文艺生态与生态伦理耦合的应然性;厘清了文艺生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挖掘提炼“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文艺生态核心思想,作为文艺创作、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评鉴的生态遵循、生态智慧和生态启示。最后,该书从文艺消费、文艺功能、文艺创新和网络文艺建设等方面,阐述构建科学文艺生态体系的具体路径,探讨文艺生态的发展前瞻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研究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自由、生态审美价值的科学.生态审美场,作为元范畴,展开为生态美学体系:它的逻辑生态,形成理论生态美学;它的历史生态,展示历史生态美学;它的逻辑生态的分化,构成应用生态美学.总而言之,它的生态运动,支撑与推动了生态美学学科的整体建构.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是以对“主体”范畴的重构为逻辑起点的,其内容包括:生态主体与现代理性的结合;道德规范与“生态语境”的嵌合,以及价值指向递进到生态整体的层面。同时,超越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在更宽广“意义框架”中的理解和定义,而这正集中体现在“主体”手段与意义间的模式的转换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生态思想在劳动幸福的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揭示了自然界是劳动幸福的自然基础、物质变换理论是劳动幸福的存在论根据;深入分析了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消费主义的盛行阻碍劳动幸福的实现.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劳动幸福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幸福国家提供经验启示:有助于全面理解劳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守法主体应该是具有法治思维和生态思维的“人”,是生态人格和法权人格的融合体,这样的“生态人”是生态意识和法治意识内化一体的生态人,守法成为其行为的一般性准则。塑造这样的“守法生态人”的过程就是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社会公众主体协同法治的过程,是实施最严密和最严格的环境法律制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态危机为当代人类共同面临之迫切问题,为因应此危机,20世纪末的教育学界出现“生态”转向并发展出“生态教育学”论述。“生态教育学”的理论阵营可分为“哲学生态教育学”与“批判生态教育学”,前者源自于19世纪的哲学与自然文学,以“生态爱”与“生态智慧”为核心概念,后者形成于20世纪晚期,以“批判教育学”为重要理论资源,特别关注生态正义与环境议题的政治、社会、经济面向的深层关系。“生态正义”概念可以说是“批判生态教育学”的核心与目标。本文爬梳“生态教育学”的理论脉络,以此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态问题关注颇多,所涉及的论文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语文课堂的不良生态予以揭露,另一类是从学理的角度对语文课堂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有“逻辑”、“自主”、“错误资源”三个关键词最引入注目,触及到了课堂生态问题的深处。本文拟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篇论文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大弯中学地处蓉欧班列起点、陆海联运枢纽的青白江。学校创建于1957年,2020年成为成都市教育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大弯中学以“适”为出发点,以“佳”为终点,以“适合、适应、适美”为基本理念,通过促进发展的生态管理、全体多维的生态德育、以人为本的生态课堂、求适至佳的生态课程、循道赋能的生态校园,构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内在与外在平衡发展的生态教育体系。通过“生态教育”的实践,学校营造了坚持教育本真、遵循育人规律和顺应人的天性的滋润心灵、启迪智慧、健全人格的师生生命成长的幸福空间,实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办学的好口碑。大弯中学实施生态教育的成果相继被《人民教育》《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和“四川教育网”等知名教育网站报道。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严密理论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党的使命和人民需求作为生成逻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紧密相连;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之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智慧为文化渊源,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生态治理思想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指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将最严格的制度与最严密的法治作为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建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必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放眼未来,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对我国生态道德建设予以探究,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生态道德建设新境界。从价值逻辑来看,生态道德建设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生态道德教育有序开展,生态道德建设机制逐步完善,生态道德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生态道德意识水平有效提升;但也存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有待改善,生态道德规范及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生态道德践行能力及自觉性等有待提升等短板。从实践逻辑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实践中,需要我们优化生态道德教育、深化生态道德约束建设、强化生态道德践行。  相似文献   

15.
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遵循着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导致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到大规模的毁灭,尤其是缺乏资本扶助的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生态破坏,也面临人才流失、教育倒退、经济衰败的境况。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农村学校必须正视生态教育,承担帮助学生重塑“人—自然—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责。本文倡导采用“农场”+“庭院”的教学模式,利用场地内的生态空间,通过布置研究课题,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具有生态发展理念、热爱家乡、乐于奉献家乡的生态人,促进人—自然—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25处“环境”、39处“生态”的字样,并专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如何将生态问题以教育的形式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理清生态教育的理念,抽取适合中职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态教育目标,构建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堂体系,使中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生态教育课堂,获得对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文明的新德育观.  相似文献   

17.
以“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串,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认清“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让课堂学习更高效、更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党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全新战略部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阐述了红色资源开发在乡村振兴中提供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带来保障;红色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实践的逻辑。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的生成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其理论意蕴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主线;让美好的乡村生态环境给人民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人本旨归;加快顶层设计,构筑乡村生态制度约束的实践向度;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的价值转向。习近平乡村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也是实现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的构建旨在改进当下课程治理机制,推动课程建设,助力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制改革。借助区块链技术的课程治理,可展现时代际遇下课程治理新理路以及以“术”载“道”的新路径。“区块链+”课程治理以加盖时间戳的方式追溯“课程节点”建设历程,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创生融合“课程块”,采用共识机制维护、链接“课程块数据”以实现课程生态体系构建。形塑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逻辑、统整课程节点的理论逻辑以及通过智能合约降低运行成本的技术逻辑是“区块链+”课程治理生态体系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