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任是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有效交流的关键技术,对于开放的、动态的语义网来说尤为重要。在介绍信任的定义、分类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描述语义网中的三种信任机制,并由此构建语义网的信任模型和信任体系结构,以辅助信息消费者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信任判定。  相似文献   

2.
档案信任经历了从传统档案制度信任到档案技术信任的变迁与发展。档案制度信任主要基于对规则体系和专家系统的信任,电子档案产生以后,基于“四性”检测技术等的技术信任应运而生,但这种技术信任仍然建立在中心化的基础上,脱离不了人为控制造成的弊端,进而提出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和基于算法的新型档案技术信任。档案技术信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信任要素,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档案新型技术信任是档案信任中更高级形态,是技术变迁中信任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通过信任风险、信任相关方关系和信任形成三维视角的分析,发现电子商务信任的核心问题是交易信任,重点是赢得消费者信任;而网站在电子商务信任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初始信任和网站制度控制在促进电子商务信任形成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这些特性,给出业界提升消费者信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现有信任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改进的信任模型。改进后的信任模型增加了事务因素,并通过一系列函数来描述信任,为协同与安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将信任值区间扩大,增加实体表达自身认知的方法,使得信任度连续化,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信任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机器给予的数据普遍依赖和信任,然而这种“数据信任”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广告中信任机制的概念和变迁出发,探讨广告活动中“数据信任”带来的信任危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简称在线信任)研究的梳理,回顾在线信任的形成过程,即网络消费 者经历的从缺乏信任到初始信任、再到高度信任的过程。阐述影响在线信任的5 种前提要素,即了解为基础的信任、认 知为基础的信任、算计为基础的信任、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与个性为基础的信任。说明在线信任的2 种类型,即在线最初 信任与持续信任,并分析5 种前提要素对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的影响。网络零售商如果要吸引消费者到网站购买、保留 消费者重复购买,就要重视信任的建立,包括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可以考虑通过5 种前提要素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周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2):133-148
基于ELM理论,构建网上信任的两阶段发展模型。认为由于用户较低的动机或能力,初始信任的形成和发展将经由外围路线受到声誉、结构保障、信任倾向、网站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用户与网站持续的交互,其动机或能力得到提高,使得重复信任的发展经由中心路线,受到服务质量、网站质量、满意度、熟悉度等因素的影响。信任包括4个维度:能力、善意、诚实、可预测性,将影响用户行为动机和实际行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简称在线信任)研究的梳理,回顾在线信任的形成过程,即网络消费者经历的从缺乏信任到初始信任、再到高度信任的过程.阐述影响在线信任的5种前提要素,即了解为基础的信任、认知为基础的信任、算计为基础的信任、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与个性为基础的信任.说明在线信任的2种类型,即在线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并分析5种前提要素对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的影响.网络零售商如果要吸引消费者到网站购买、保留消费者重复购买,就要重视信任的建立,包括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可以考虑通过5种前提要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家电业B2C电子商务网站信任水平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B2C电子商务网站在经营过程中的信任水平,把中国家电业B2C电子商务网站分为三个信任阶段,即高压力销售、中间信任关系与完全信任关系阶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典型家电业B2C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家电业B2C电子商务网站的信任水平总体上处在中间信任关系阶段,最后,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家电业B2C电子商务网站发展到完全信任关系阶段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联盟成员馆间信任关系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任是图书馆合作的基础,也是图书馆联盟成功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基石与关键因素,在图书馆联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信任具有脆弱性、感染性、易破坏性、影响因素复杂性等特点,对图书馆联盟中的信任关系应给予灵活、动态的关注。为了培育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关系,不仅要构建图书馆联盟信任的产生机制,而且要采取一些有效的保障措施,以促使联盟成员馆间的初始信任向持续信任的转化,从而建立成员馆间长期持久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保军  刘泽溪 《当代传播》2021,(3):23-27,48
新闻真实是新闻领域的基本问题,信源主体、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间信任关系与新闻真实的实现存在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根据新闻传收过程的展开实际,可将真实实现过程划分为报道真实与收受真实.本文考察了源传信任和传收信任对新闻真实实现的形塑过程与基本特征,认为在事实信息采选和文本创制环节,源传信任使报道真实呈现出协商性、偏向性和博弈...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6):68-76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与2012年的数据,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受众有着不同的人口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他们的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除了传统媒介电视使用会提高医患信任与广播使用会提高社会信任外,其它媒介的使用都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且传统媒介对医患信任的影响力要高于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力,需要改变"受难式"医疗报道框架观,应用建设性的传播方式重建医患信任。新媒介相比传统媒介,降低信任的方向与显著性不同,互联网与手机定制信息"线性负向"显著性降低了医患信任与社会信任,而传统媒介在降低信任中基本表现为"U型",而且互联网比手机定制的影响力更大,互联网媒介需要从个体理性向公共理性的逻辑转变,达成重叠共识以重建信任。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适合网络环境的实体间信任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信任关系动态变化的属性,着重于信任度的动态更新计算策略。同时基于改进的信任模型设计出一套信任传递协议,该协议用XML标记语言来表示消息。  相似文献   

15.
“若缺乏基本的社会信任,社会将难以为继;若缺乏有组织的、制度化的不信任,民主将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6.
重点研究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中,基于多个伙伴服务之间的信任协商来建立未经事先注册的用户与被请求服务之间信任度的功能模型和技术机制。  相似文献   

17.
“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成由勤俭败由奢”,“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等等等,如果要列举诸如此类的古人训戒,相信任何一个肚子里装有几瓶墨水的人,都不难成堆枚举,大大地话说一番。可见我们的先人用心之良苦,治世之巧妙,创造出这么多好读好记,朗朗上口的格言来,以便于晚辈们颂之于口,铭之于心,持之于家,传之于世。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对网站缺乏信任已经成为网上购物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消费者信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有网上购物经验消费者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主观知识和建立在诚实、可预测与善意信息上的选择性注意对信任建立有显著效应;尽管能力对信任没有明显影响,但它对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有直接正效应。基于这些结论为购物网站实际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机制的不健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影响网络中的社会活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网络人际信任研究涉及的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