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灾难性事件因其突发性以及后果的不能预料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然而,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个别媒体存在着缺失人文关怀精神、违反新闻伦理的现象,对受灾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本文从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讨论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注重人文关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年了。一年来中国媒体对四川地震报道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褒扬。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界同行的尊重。有专家学者说,中国这次对于四川地震的报道“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有学者说这将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汶川大地震相对于以往的灾难报道有哪些新特点,这次新闻报道对于以后灾难报道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理论界已经开始探究,本文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4.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触动了新闻工作者敏感的神经,短短几天时间,数千名记者云集灾区,媒体的积极介入让公众能及时了解灾情,并鼓舞起了抗震救灾的极大热情;也使本次灾难报道成为透明度很高,并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甚至被称为是具有中国新闻史里程碑意义的传播范例。  相似文献   

5.
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灾难新闻的速度、广度、深度都今非昔比。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中,如何做好灾难报道,关乎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关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公里处发生9.0级强烈地震,世界媒体纷纷报道。灾难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报道风格,注意哪些伦理问题,规避哪些事与愿违的不良效应,这些问题在这次大地震后再次摆在了媒体面前。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日本媒体和台湾媒体在这次报道中的表现,借以说明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兴媒体在“海啸”灾难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栓 《军事记者》2005,(3):13-14
去年年底发生在南亚东南亚的连环地震海啸,造成了数十万的人员伤亡,无疑成为人类在2004年遭受的最大灾难,震惊了全世界。海啸发生后,许多家媒体对此都进行了详细的追踪报道。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此次海啸无疑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全世界的人们都该为此默哀。对于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使命的媒体来说,必须及时全面地把最新最快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相似文献   

8.
聂祎 《新闻前哨》2008,(12):37-39
要实现灾难报道的正常、健康发展,灾难信息公开的法制化至关重要。惟有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障了政府对于灾难信息的公开透明,才能实现媒介对于灾难全方位的、准确及时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从“媒体表情”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情"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当属其中最生动、最有感染力的.它所代表的都是被外显化了的内部情感,总是时刻伴随着主信息--言语在信息交流中传递着主体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报道看媒体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中的媒体新角色 麦克卢汉说,传媒就是人的感官的延伸,媒介即是信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中国传媒的传统“喉舌”角色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适应了当时保障社会稳定、传达政策、发展经济的需要,在一个科技不发达、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是通过它的政府“喉舌”作用发挥的。然而今天,信息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传媒扩大了人的生存环境,拓宽了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1.
媒体的灾难报道不仅具有传播信息、提供知识、舆论监督的传统功能,还具有心理抚慰功能。随着救灾工作的进展,灾难报道可以在三个阶段发挥其心理抚慰功能:初期主要体现在信息的透明、及时和全面,借以消除受众因信息缺失所导致的恐慌情绪;中期主要体现在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安抚人心,构建心理援助和支持的平台;后期主要体现在对灾难的反思与心理重建,弘扬坚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7日晚21点49分,云南普洱景谷发生6.6级地震,社交媒体在地震发生7秒后就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随后中新网、新华网、荆楚网等都纷纷聚焦地震,并刊发消息"云南普洱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灾难是上天考验人类的一种最残酷的方式,天灾不可怕,人心不稳最可怕。在灾难中,媒体有自己的社会担当,及时传递灾情信息,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引导人民积极抗灾、减灾,开展生产自救,成为媒体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地市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灾难中守土有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灾民鼓劲加油,彰显社会责任呢?笔者以2013年《湘潭日报》抗旱报道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韩啸 《今传媒》2010,18(10):142-143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实中公众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几乎都来自于新闻媒体,大众传媒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重要性和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媒体应向"社会雷达"、"观念转换者"和"行业规范者"等角色转变,这不仅是媒体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灾害,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这类如地震、台风、水灾或火山爆发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整个社会造成很大的震撼。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登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东部地区,横扫墨西哥湾沿岸各州,导致洪灾泛滥,14万人被迫转移,死伤人数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也加快了步伐。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业也异军突起,我们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国内的一些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伦理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在众多的信息中观众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的,由于新闻界竞争的压力,不同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就选择了在灾难报道中采用猎奇,惊悚,血腥等的内容来作为报道的内容。这种报道方式无疑会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长久以往的话将使整个新闻业的目标发生偏移,背离我们最初的伦理底线,使得人们被新闻所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