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对教育价值的认知,向来见仁见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重要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继而他进一步诠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还明确提出,"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4.
<正>雅斯贝尔斯说:"人是一个没有完成而且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他永远向未来敞开着大门。"就此而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进行精神建构,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从生命的高度反思不难发现,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丧失了应有的育人功能:为了高考,实施唯知识、唯理论的教育,禁锢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生长的关注;对学生直接灌输、机械训练,剥夺了学生生命成长的主动权;工序式的教案带动"再现"课堂,预设封  相似文献   

5.
为跳出西方历史上对人存在问题的认识桎梏,雅斯贝尔斯试图用“交往”来解析人存在问题的本质,并对教育交往活动进行论析: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本真的教育即通过主体共在的精神交往促进主体灵魂转向的实践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理论对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价值,未来教育交往史应加强对教育交往中共同体的关注与体认,加深对教育交往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还原和解读,加大对教育交往中主体共在精神交往活动的挖掘和探究,进而牵引着教育交往史研究者不断深度剖析交往主体中的个体及共同体,解读历史中“精神交往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解析现实中“变革的教育”和“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的将来,取决于本真教育的能否成功。""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人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本真教育让人由小我成为大我,以致无我,进而达到天人合一。这个渐进造化的过程,使教育和自然、绿色、生长、化育、包容、无穷等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对本真的追求,我们拥有了蕴含绿色教育理念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7.
一、精神关怀的教育学意义
  (一)理论意义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学意义的精神关怀,主要是指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关怀他们目前的精神生活状况和他们未来的精神发展。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就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8.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尤其如此,它的主要任务更应当是为残疾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精神基础,这就是培育道德、价值观、情感和信仰。班主任是德育的重要实施者,协助残疾青少年学生精神世界成长是其主要职责。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应是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重树教育信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群 《人民教育》2005,(18):21-22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不至于在观念上落入“应试”的窠臼。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物质文明水准大为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长期贫穷所造成的对钱的过度奢望,使少数人往往唯利是图,不顾社会效益,“下三烂”的短信到处飞,“不入流”的…  相似文献   

11.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生命成长不只是自然生命自然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精神生命的成长,而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则是精神生命成长的核心内涵。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目前,我国中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形成,重分数成绩,轻精神成长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结果是知识增加了,  相似文献   

13.
徐立明 《教书育人》2011,(17):54-55
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是构建人类意义世界的基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薛标 《教书育人》2014,(9):24-2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的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集体已成为目前教育的聚焦之点。下面拟就创设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实施策略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人”,为此,必须通过主体间平等的、自由敞亮地在“爱的斗争”中进行“精神交往”。大学培养“全人”其教育过程首先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过程。应当深化教育目的,转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境界,从而培养出雅斯贝尔斯所倡导的“全人”。  相似文献   

16.
哲学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前提,是实现大学理想的保证。雅斯贝尔斯在其大学教育理念中肯定了哲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它促使学生养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原初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并拓宽理性的思维视野。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育存在弊端,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在实践层面为提高哲学教育效果提供有益启示:哲学教育可从外在、潜在和内在三种途径展开,分别表现为课程教学、学科渗透和哲思活动三种形式,哲学教育实践过程中应遵循主体性、自由性与交往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职教育的发展呼唤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如此,即首先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培育道德、价值观、情感和信仰,然后帮助学生掌握文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在学生的精神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事关职业教育第一要务的完成情况,也事关职业教育的教育秩序与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所以,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基于希望、付出、爱和珍惜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的过程。换言之,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和情感沟通交融、传递感染、影响升华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播种希望、付诸爱和实际行动的过程,是追求智慧、成功和幸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有神论存在哲学家,他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十分关注人的灵魂。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宗旨就是唤醒人的灵魂,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在于使人获得安身立命之本,这是他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20.
精神是人类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家园,给予生命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它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世界观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精神的关怀,需要教师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精神教化。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上课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