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小说女性形象的觉醒与挣脱的心理内涵研究,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妇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女性意识发展道路的艰难。《伤逝》中的子君在新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而挣脱家庭的压迫和世俗文化的偏见,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与人格独立。《离婚》中的爱姑由于女性惶惑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漠视女性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企图通过与婆家大闹离婚来挣脱将被抛弃的尴尬境地,捍卫自我的人格尊严。《奔月》中的嫦娥的女性平等意识觉醒后,对美好的性爱生活有了追求与向往,所以不愿忍受苦闷的婚姻生活,最终选择离开丈夫以求挣脱性爱受到极大压抑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是资产阶级崛起,资本主义扩张的黄金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女性对自我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使女性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开始出现并不断壮大。夏洛特的《简.爱》正是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本文以《简.爱》为研究文本,认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对女主人公简.爱女性意识觉醒具有双重效应,通过论述资本主义发展与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相似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对简.爱性格的影响揭示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崛起与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凯特·肖邦在其著作《觉醒》中通过主人公艾琳娜的觉醒全过程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身份、婚姻、家庭与自由等方面的思考。艾琳娜觉醒的意义在于她对自我的寻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觉醒"的意义,本文从她觉醒的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觉醒》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著作,是一部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已婚的年轻女子爱德娜拒绝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故事。要深刻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精神这一主题,就要分析爱德娜的觉醒历程,即从其早期在父权社会中的屈从,到逐渐意识到女性附属地位并重建女性自我形象,再到爱德娜最终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安吉拉·卡特的《爱屋之女主人》,从颠覆男女二元对立和关怀女性宿命两方面解读文本,揭示了父权制社会意识中女性不可避免地受到约束和压制,折射着卡特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关怀和女性解放、两性平等的憧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解放的迷茫。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中学生承受着太多的父母之爱,这或许同众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关、而作为关爱的承受方孩子来说,则基本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加思考,以为承受父母关爱理所当然,尽情享受即是、另一种则是心怀感激,时有反哺之心。显然,后者是青少年思想觉醒的标记。他们开始理解和尊重父母,学走人生路,有了探求人生、理解人生的心理需求,作文《感谢你》就是青少年这种“思想觉醒”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8.
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钢琴课》以"女性觉醒"为出发点,透过哑女艾达冲破道德伦理的"钢琴别恋",揭示了女性主义意识下的"爱与重生"主题,展示了男权社会中一个柔弱女性固执而又坚定的反叛力量,被誉为"女性觉醒"意识的范本。通过对影片中女性觉醒三次历程的阐释,以及对其独特的女性叙事手法的分析,揭示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并结合女性主义电影发展的现状,探索女性主义电影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9.
凡事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关注的是相同之处,而对比则侧重不同之处。只有通过比较和对比,发现其相似性和不同之处,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本文旨在通过具有相似情节的《暴风雨》与《廊桥遗梦》的对比,说明凯特·肖班对女性大胆追求性权利的描述具有进步性,然而通过对比《觉醒》和与其具有相似情节的《做头》发现凯特·肖班对爱德娜的命运安排受到当时社会偏见的束缚,在觉醒之后,没有真正为她找到出路,具有局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中学生承受着太多的父母之爱,这或许同众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关。而作为关爱的承受方孩子来说,则基本上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加思考,以为承受父母关爱理所当然,尽情享受即是。另一种则是心怀感激,时有反哺之心。显然,后者是青少年思想觉醒的标记。他们开始理解和尊重父母,学走人生路,有了探求人生、理解人生的心理需求。作文《感谢你》就是青少年这种"思想觉醒"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1.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他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他们的探索与至今与理想目标有距离,但是他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12.
试图通过丁玲女性小说探讨“释足”过程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问题或许对当今中国女性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有所稗益,同时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丁玲作品的意蕴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明代末年士人尚情主要表现为:继承了明代中后期士人对情的高度肯定,却把情与淫严格区分开来,并将情爱作为极高的人生内容来对待,从而在婚爱生活中体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在婚爱实践上,许多士人把自己的爱情投注于才艺双全的妓女,或与之结为伉俪。与士人尚情及其生活风貌相表里,明末部分女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婚爱意识觉醒,具体到生活实际上,这一觉醒表现为突出的自我择偶意识和比较严格的婚配标准。士人尚情与女性婚爱意识觉醒被其时小说家所认可和接受,遂成为小说家审美意识的一个方面,并在其小说中给予表现。这组相互联系的文化和文学现象的形成对于婚姻文化、女性发展,以及对于传统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意识的反抗均具一定意义,同时也昭示了其时社会思潮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男权社会与女权社会激烈斗争中的简.爱和斯佳丽,是男性权威与社会传统的挑战者。她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又同时在一个平衡点失衡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宗教的呼唤,一个回归精神的家园。她们在追求的同时也在回归。本文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这两个文学形象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女性意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苏青散文观照20世纪40年代上海殖民社会下女性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了无觉醒意识的女性和有了觉醒意识的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困境,表达了对女性的生命关怀,进而间接地批判男权文化的专制和女性自身的精神痼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哥特文学的经典代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看成一部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小说。文章从当代女权批评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立场出发,借助福科的权利话语理论,对这部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重读。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恐怖神秘的氛围描写、人物塑造的哥特式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说《简.爱》在讲述一个传统爱情故事的外表下,揭示了女性本能而不妥协地要求反抗男性社会权利话语并挣脱男权控制,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她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她们的探索至今与理想目标尚有距离,但是她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18.
丁玲是一个为女性的解放而呐喊和狂奔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特别是前期)始终响彻着女性觉醒而反叛世俗的主旋律。她塑造了一批觉醒的女性形象,她们所经历的自我意识、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三个层次的觉醒,诠释了中国女性现代性觉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陈染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作品以同性之爱等方式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情感理想,以此实现对男权中心话语的挑战,女性意识有鲜明的反映;今天,耽美小说又以"男男之爱"的方式再一次将当代女性的选择付诸实践,强烈地表现了当代女性对爱情的解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其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呈递进式状态呈现,这说明在当下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对女性精神家园的探寻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陈染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作品以同性之爱等方式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情感理想,以此实现对男权中心话语的挑战,女性意识有鲜明的反映;今天,耽美小说又以"男男之爱"的方式再一次将当代女性的选择付诸实践,强烈地表现了当代女性对爱情的解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其中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更加突出,由此,可以看出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呈递进式状态呈现,这说明在当下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对女性精神家园的探寻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