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网络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存在变异现象,包括形式、语义与功能三个方面.变异的动因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网络文化,网民心理,视觉追求,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2.
汉语"倒序"运用十分广泛.其运用的动因,主要是由汉语自身彻底的分析性质、信息传递的"V"形基因和传递者心理感情的要求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词的出现是因为一个新事物产生了需要给它命名,而在命名过程中也可能同时渗透着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客体世界、主体因素和语言因素是新词语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重叠理据(一) --重叠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汉语中为什么会普遍运用重叠,与汉语所属语言类型、汉语词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趋势、“能指”与“所指”矛盾、语言习得、汉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称谓是人们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必不可少的语言因素,人际关系的亲疏状态决定了人们使用不同的称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网络媒体的兴起,原本用于亲属之间的称谓发生了变异现象,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现象也成了汉语区别于英语的一个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6.
重叠是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汉语中为什么会普遍运用重叠 ,与汉语所属语言类型、汉语词语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趋势、“能指”与“所指”矛盾、语言习得、汉文化心理、认知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为指导,通过概率抽样实地考察,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吐鲁番世居汉族汉语变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探讨了吐鲁番世居汉族的汉语变异情况,研究发现吐鲁番世居汉族的汉语变异具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景—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这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任何语言的交际中,如何称呼对方,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六十年代以来,称谓语问题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学者中,陈原、赵元任、祝畹瑾、顾曰国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中,欧文·特里普,以及Braum等详细介绍了西方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本文探析了中英称谓习俗及其文化差异,使我们认识到: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格局和价值观念;称谓语与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的常见现象。中日两国称谓语系统都体现出血缘关系和辈分意识。而夫妻间的称谓语,其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本文从面称和背称两个角度对中日夫妻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流行称谓语由称谓语系统异化产生。近十年汉语流行称谓语研究的热点是词语模形式化、性别化、拟亲属化的称谓语。传统称谓语系统正在逐渐被流行文化渗透,关注流行称谓语的动态变化有利于了解称谓语系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阿民 《学语文》2003,(5):46-46
性别歧视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人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反映在汉语的语词中。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妇孺皆知” ,认为妇女的认知仅与儿童相当 ,这个成语从创造到使用都说明汉人在骨子里就是将妇女看得低于男人一等。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中。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 ,男性称谓通常比较细致 ,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 ,都是称呼参照者上一辈的、父方的、旁系亲属 ,但男性按照…  相似文献   

13.
汉语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是成功交际和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零称谓作为汉语称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主要探讨了称谓语中存在的"零称谓"的现象,并对这种现象存在的场合以及存在这种"零称谓"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带汉语词尾“-化”的词组在汉语中的使用呈愈来愈频繁、愈来愈广泛的趋势。本文透过一些实例,就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动因分析,提示了以汉语词尾“-化”结尾的词组被愈来愈频繁和广泛使用的基本动因——句法简约、经济原则、修辞学和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5.
汉语称谓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汉语言亲属称渭、姓名、通用称谓、职衔和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入手,讨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汉英社交称谓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入手,展示汉英社交称谓语各自的形态,提炼出汉语社交称谓的四个语用原则,以便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历代尚色心态的变异与汉语构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风俗、传统的不同,人们对于色彩的好恶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我国历代尚色心态变异的阐述,指出这种变异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并直观地反映在汉语语汇上。  相似文献   

18.
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谓在汉语表达中常以其特定的变称形式出现,且每种变称形式都各有其表意特色,外来语姓名称谓也受此影响而“汉化”。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心态、语体风格等都对它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代文献为依据,讨论了明代汉语中的修辞称谓与变异称谓。举例说明了比喻、借代、用典、藏词、析字、谐音、反语等修辞手段在明代汉语称谓中的运用情况,考察了明代称谓语中的“官民不分”、“尊卑无序”、“亲疏无别”、“男女无防”等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各自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