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正反同辞的历史研究在古汉语研究中,常能发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两项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意义,往往共存于同一条词中。或者说,同一条词,承担着两项恰好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意义。我们将这种语言词汇现象称为“正反同辞”。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范畴化就是人脑利用语言符号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范畴化的理据一象似性、范畴的类典型理论以及范畴化的认知工具——隐喻三个方面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语言中存在着多样化的临时范畴构拟现象,本文称之为临时范畴化现象。这些临时范畴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事体独特的认知或是出于某种交际目的而临时构建的,它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语言中活生生的范畴构建过程,这种临时范畴化现象理应是范畴化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文章对盛行于当代各种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的"强加式临时范畴化"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为背景,在观察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描写与分析了这种范畴化的类型与认知特点,展示了这种特殊的范畴临时构建的认知心理与产生过程,并解释了促成强加式临时范畴与其专用格式("有一种X叫Y")形成稳定匹配背后的修辞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语言范畴模糊性特征现象、原型范畴理论及王寅老师专著《认知语言学》详述语言范畴的模糊性与原型范畴理论的缘起,即范畴理论概述,及其在语言研究领域的21世纪以前及至今的广泛应用,以期能凸显其在人类思维、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强大解释力。综述其先前及近期研究动态,有助于原型范畴及语言范畴模糊性研究者探寻新的研究切入点,更好的促进语言范畴模糊性及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6.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孝煜 《文教资料》2008,(15):46-49
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作为历史现象的范畴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现象.语言习得中的范畴化可分为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一语习得中的范畴化和二语习得中的范畴化既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对“正反同辞”(有的学者又称“反训”)现象的语言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参见本刊1985年第一期《正反同辞及其语言性质》),现在再来讨论一下对正反同辞现象的逻辑分类问题。对正反同辞现进象行整理、归类及描写,是晚近诸学者乐此不疲的课题、这比起清季及其以前的学者们偏重在收集词例的工作,自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自立足点不同,诸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反义同存是语言应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浅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在文本中正确的理解,同时归纳了它在语言应用中的用途。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流行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变异是其创新性的体现。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拟通过原型范畴理论分析部分流行语的语义特点和结构,以期从新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曾芝兰 《文教资料》2012,(24):33-34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转喻进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转喻的本质、生成机制及其功能,以进一步剖析语言中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语言模糊因素综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和经验世界具有多样性和发展的连续性;范畴(概念)是人类使这两个世界进入语言的接口,但这个接口并不能使二者与语言严格对接;范畴内部各成员之间地位并非一律平等,而是呈现出一个隶属的梯度现象;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非清晰的;范畴化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语言;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语境也会使语言模糊;人脑的思维具有模糊的特性。所有这一切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造成语言模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语言和思维的普遍陛质,同时也是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单、复数在有"数"范畴的语言中是一种语法范畴。在无"数"的语言中至多是一种语义范畴。然而,复数单用或单数复用可能会收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如:复数单用具有谦敬功能;单数复用具有贬抑功能。而这些语用功能中,最常见的是复数单用的谦敬功能。从此角度可以解释诸如第二人称单数代词向第二人称敬称代词的语法化、能指与所指非对应式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现象、阜宁话中的"侬家"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等很多语言现象,也可以预测语言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统词现象是指词义拥有矛盾对立或色彩迥异的现象;对统词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范畴,对统词现象是指在共时平面上一个载体(词)里共存矛盾对立的两个义位或义素,诸如正反义、褒贬义、取予义等,共存于一身的现象。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认识基础和心理基础;探析对统词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8,(65):11-12
在词类多功能现象的研究当中,将不同国家的语言相比较以及将认知语言学视为其中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支撑,而范畴将会对语言描写的构成因素,本身具有相对性。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词类多功能性是一种跨语言的普遍现象,同时其又具有范畴的灵活性。本文笔者从以上所讲述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基础内容进行分析,进行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词类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范畴的原型认知效应为词类的偏移提供了心理依据;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是词类偏移的心理操作方式。词类偏移反映了汉语词类的真实面貌和人类思维的认知规律,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8.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范畴化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突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阐释语义的多义性现象、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以及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揭示隐喻机制在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英译汉过程中一些将原有句子结构打乱再重组从而译成汉语的现象作了初步探讨,并从这种现象中找出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所在.本文共对两种翻译现象进行了探讨:1、主宾换位译;2、正反对调译.  相似文献   

20.
关于"副词+名词"结构,许多学者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角度进行了阐释,但都不能充分合理解释这种结构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具有了形容词表示性状特点的一种偶选范畴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受名词本身性质意义的制约,同时也受说话人素质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新奇的说法为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正被人们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