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目标。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视角,构建区域动态平衡的耕地保护机制,打破地域限制,采取跨区域异地经济补偿方式,由耕地赤字区域向耕地盈余区域支付补偿资金,激励耕地盈余区域持续增加耕地垦殖投入,有效约束耕地赤字区域过度占用耕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经济补偿涉及众多体制和机制因素,必须设立跨区域耕地总量平衡补偿基金,构建跨区域耕地保护补偿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完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失地农民补偿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认为:中央政府要对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创新,改革当前失地农民补偿体系,提高保护耕地补贴,妥善处理好中央、地方、农民之间的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和谐的人类家园。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失地农民补偿体系存在的问题,基于博弈论的分析认为:中央政府要对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创新,改革当前失地农民补偿体系,提高保护耕地补贴,妥善处理好中央、地方、农民之间的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和谐的人类家园.  相似文献   

4.
耕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契合了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尚未制定耕地生态补偿专门性法律法规,《耕地保护法(草案)》对于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设计还存在诸多疏漏,未对耕地生态补偿制度予以明晰表达。为推动耕地保护,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着眼于耕地生态补偿制度建构的权利基础,证成耕地生态补偿制度构造的正当性,厘定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属性特质,进而着眼于补偿请求权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监督等多维度,对耕地生态补偿予以法治构造。  相似文献   

5.
制度环境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先决性条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补偿实践发展,探讨实施生态补偿所需的制度环境是否完善,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必要。基于威廉姆森的制度层级理论构建制度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梳理国内耕地生态补偿相关的政策文件与地方实践,从实施耕地生态补偿的基本制度及治理结构两个层次进行评价研究可知,耕地生态补偿在正式制度层面已经初步具备部分制度条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资源产权界定以及生态税费等制度建设比较滞后;而在治理机制层面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但规制规则和沟通规则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利用率、发展现代农业、缓解建设用地需求与保护耕地红线矛盾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宅基地置换补偿机制不合理、农村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参与监督土地整治的意识不强等都影响着农民权益的实现.通过让农民分享土地置换后增值收益、建立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加大财务公开力度等措施,能更有效的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含义和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并从保护旅游地居民利益、保护景点生态功能、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在清除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法律体系、健全上级监管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8.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目标。四川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巨大。通过对四川省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四川省虽然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但耕地质量呈现逐年恶化趋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还未实现。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四川省必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在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测服务体系的同时,切实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制度,形成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认为"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在耕地保护、规划与计划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规范土地市场行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土地利用问题。从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角度出发,提出今后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应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加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措施,对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土地利用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关系到祖国生态安全和边疆稳定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新世纪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笔者从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群体投资机制、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构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补偿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者对耕地保护问题研究涉及的面很广泛,从耕地价值的内涵入手,对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构成、影响因素、所涉及的主体行为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政策失灵”的原因等进行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总体缺乏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方法,大部分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同时研究大多只关注了耕地保护制度的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缺乏对其根基的探讨,使得现有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因此今后应加强耕地保护制度设计,耕地的生态、社会以及对后代的价值等方面的评价和核算。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保护理念创新及其实施框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实保护耕地是中国长期贯彻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为改善国家粮食安全状况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时期,耕地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耕地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有必要对现有耕地保护理念进行反思,从注重耕地保护向注重农地保护的理念转变,构建耕地保持(保障口粮安全)——农地保持(保障食物安全)——农地保护(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多级实施框架,从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目标的实现。对各省、市、自治区口粮安全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良好,中国实施多级农地保护思路的条件已经具备,如妥善实施,可极大改善土地资源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保护中政府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国有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锐减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这说明在我国当前耕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政府失灵”现象。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行为差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的行为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有效保障证人的相关权利,是提高证人出庭率、查明案件事实、兼顾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必要条件。《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应当进一步完善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建立证人保护制度和特殊证人免证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我国对生态补偿也越采越重视.洞庭湖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资源丰富,是长江生态功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湿地恢复和洪水控制的重要地区;但在生态补偿方面,洞庭湖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洞庭湖区的研究也存在相当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土地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它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增,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难度。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建构既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理念落后,致使构建中出现立法匮乏、执法不力、司法保护不周全等问题,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路径选择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健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完善管理体制;重视环境经济手段,拓宽资金渠道;海洋生态补偿变"输血型"为"造血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强司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8.
论流域区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以闽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流域区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上游生态保护成本在相关行政区之间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它主要包括补偿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及其协商机制,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分摊机制,补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机制等基本内容。其中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分摊机制是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生态重建成本分摊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行性和普遍推广价值,并以闽江下游福州市补偿上游南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