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宋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来看,宋人普遍推崇老年之诗歌作品,并以老境为美,"老"是宋代社会公认的一种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趣尚使宋诗凸显人文世界和理性思辨,体现了宋代文化成熟型特征。宋人尚老的美学风尚,一定程度上是学习杜甫其人其诗的结果,又与宋代社会特殊的世相人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风”这个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风,令人捉摸不透,因它无形可观,无神可凝,可它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这个大自然的精灵,飘荡于无穷的天宇,使世间万物因之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可它一旦进入文学领域,进入诗词,却又成为一位百变精灵,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姿绰约,恰似一位温柔可人的姑娘;时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变得旷达豪放。犹如一位慷慨悲歌的壮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而显得落寞惆怅,正可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似文献   

3.
韩国良 《天中学刊》2013,28(2):56-60
对于陶渊明《闲情赋》"曲终奏雅"给其行文带来的矛盾,前人给出了多种解释。在这众多解释中,由于没有能将重点放在联系包括汉大赋在内的辞赋文本所共有的特征来考察,因而对于《闲情赋》以"曲终奏雅"为掩护,以行其宣情、骋辞之实的审美趣尚,探析仍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1-37
晚明时期,文艺美学活动的以"俗"化"雅",甚至以"俗"为"雅",是对个性解放潮流的响应和推动。其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小商品生产者明显分化,资本主义萌芽初步产生的时代,以"俗"为"雅",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新兴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泰州学派王艮所提倡的"日用百姓之道",封建"异端"李贽所宣扬的"人必有私""因材""并育",无不是对新兴阶层的支持,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则鲜明地表现为雅俗审美诉求的转化与互补,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感应到时代的律动。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之变,乃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诗风变革,宋初诗坛则为这一转变的关捩。宋初诗坛承前启后,在文学价值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尚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因变色彩。本文从文化型态学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旨在揭示此期的诗歌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7.
《宝剑记》虽被康乾年间出版的曲谱广泛收录,且为文坛执牛耳者所赏,却罕见于当时的戏曲选本。《宝剑记》在康乾年间传播受阻,一方面固然可能有朝廷戏曲禁令的影响,但影响甚微,因为《宝剑记》之外的水浒戏的其他剧目非常盛行,而这一切均根源于康雍乾三朝帝王的骑墙做派,从而大大削减了诏令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在于《宝剑记》与时代的风云际合,维系人心的理学市场的部分失去,戏曲消费的俗化倾向,都使得《宝剑记》与康乾年间的社会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8.
胡家祥先生认为美学风格应该有三种基本类型:壮美、优美和弱美。本文仅对"弱美"进行分析,从"弱美"的确立、"弱美"的依据、"弱美"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审美形态进行基本阐述。提出并确立"弱美"范畴是合乎逻辑的,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美丽了中国人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培养了中国人的气质与性格,有时候还规范着中国人的行为与举止,并且引导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就是诗歌的力量。窗是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又叫窗子、窗户、窗口、轩、牖、窗牖。相关联的有窗花、窗台、窗纱、窗帘、窗幔、窗友和寒窗(即同学)。现将古诗词中的窗意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中,鸿雁是一个特殊的文学意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内涵。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唱,随着雁去雁归来,咏雁的诗歌也层出不穷。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洪升的“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诗人们以各种形式咏雁.寄托无限情思,抒写人生感悟。征鸿嘹唳,回荡在迁客骚人易感的心灵;雁字一行,书写在唐诗宋词灿烂的云霄。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首创了“审美意象”的新概念,促使“意象”范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处于审美主体意识观照中并在这种观照中呈现的.美的意蕴就体现在象与意、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自然契合中.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阅读主体的二次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15.
“趣”或“趣味”是因人的好奇心为一定事物所激活而产生的快乐;是自由思想的魅力;是知识上升为智慧,形成健全的人生意识的表现。它又须玩物而不役于物,达到对文明生活本身的尊重;精细体物,用心玩味和殷勤爱惜人生的赐予;节制激情,以一种明净的观照对待生活.它是一种修养、一种造诣,是雅致与生机的表现;而在力与深刻两方面难免有所不足,缺乏猛烈的、狂放不羁的冲决力,但它依靠高尚和静穆而达于伟大的极境.与现代媒体做趣的节目相比,它所体现的古典和近代注重人本和精神品位的特征就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孙颖 《考试周刊》2012,(73):41-42
作者从学情分析、导入音乐、聆听音乐、切入音乐、循环播放五个方面阐述音乐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学生获得音乐乏美的体验,丰富情感世界,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7.
“酒”是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爱、钟情的一个传统的审美意象,我国古代的“酒诗”以其特有的风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创作。尤其到了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又赋予“酒”意象丰富的审美内涵,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酒诗词”的骨力和风韵,使之在我国古代诗坛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历代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点阐述古诗词教学的意境与意象,从抓住语感到推敲、涵泳文字,从解读诗眼到意象空间的拓展,通过案例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  相似文献   

20.
刘勰、苏珊·朗格分别在中西方文论史上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和"幻象"的概念,其概念交汇之处在于以具象可感性与理性抽象性的统一为根本特性;"意象"和"幻象"都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幻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其生成必须借助于"神思"和"想象力"。不同点在于刘勰重意轻象,朗格二者并重;刘勰依赖经验归纳法,目的在于指导创作;苏珊朗格则以纯粹的思辨去解决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