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早年开始办报时曾经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任何一种报纸,如果不能取信于民,它将无法生存下去。因为报纸不同于文件,它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读者。“十年动乱”中,我们的报纸被少数野心家、阴谋家把持和操纵了。造假报道成风,虽然愚弄了人民,但却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读者见而生疑,有的读者还愤怒地将报纸撕得粉碎,这是我们新闻史上极不光彩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是一切人民报刊所应遵循的办报思想,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元素,但是坚持独立精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两个基本特征却始终不变。韬奋主编的《生活日报》是一份真正属于人民的报纸,他在办报期间所推行的"民治民有民享"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的观点和立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200多家报刊撰稿,他们对报刊的运作十分熟悉,既从新闻职业角度,也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角度考察报刊现象.他们关于有机的报刊运动、报刊的公正惯例、报刊与人民的关系、报刊的首要职责、报纸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等观点,丰富了我国的新闻理论研究.他们对报刊与政治的论述,开阔了我们全面观察报刊的眼界.  相似文献   

4.
又到了发行季节。记得去年年底,合肥市的几家报纸都在自家的报纸上争起“老大”来。先是一家报纸说自己是安徽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随后另一家报纸便说自己是安徽发行量最大的“早报”;还有一家不服气,在发行广告中说“火车不是推的,发行量不是吹的”,言下之意,我最大,你们都不要吹。而另一家发行量最多只有五六万份的报纸更是挖空心思,发明了一个“阅读率”,号称自己的阅读率达60万。各家都在吹,读者被搞得晕头转向,到底哪家发行量最大,谁也搞不清。喜欢在发行量上称“大”的报刊不只合肥的平面媒体,不少城市也一样。这几年,年年都闹得…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7,(4)
<正>如同马克思排除一切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资本的运动那样,他曾几次排除各种因素对报纸报道新闻的影响,论证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他把这一过程称为"有机的报纸运动"。原词为一句偏正结构的德文词组"lebendig Pressbewegung",中文原译"有机的报纸运动"[1]是较为恰当的,中文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改译为"生气勃勃的报刊行动",反而体现不出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整体论证的思想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一生和报刊结有不解之缘。他大学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担任《莱茵报》的撰稿人。从此,当记者,作编辑,办报纸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职业。在近半个世纪的战斗岁月中,他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过的报刊有十几家,关心和指导过的工人报刊多达数十家,先后为很多国家近百家报刊撰过稿。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是从参加报刊活动开始自己的革命政冶活动的。他始终把报刊作为从事革命斗争的锐利武器,作为进行理论著述和思想宣传的重要工具,作为保持同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了解马克思的报刊活动便可寻觅到他一生革命政冶活动的轨迹,也可认识他一生理论创造和思想建树的成就,总之,报刊是洞见马克思战斗一生的一个理想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论     
马克思: 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机体中的一小部分.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定的职能。譬如一个人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譬如历史学家就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感情丰富的人就描写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就研究消灭贫困所必须采取的办法。 这样,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 ──—摘自…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本刊第4期提到不久前上海有家报纸因发表22年前的病容照而导致一场“新闻官司”,一种意见认为这一行为侵害了病人的肖像权,另一种意见则针锋相对地予以否定。到写作本文时,这场官司还没有打完。不过,因报刊摄制或者发表肖像而导致纠纷和诉讼已发生过多次,最著名的便是电影演员杨在葆的肖像权遭受侵害案。1986年9月,北京市一家广告公司受某药材公司委托,为该公司设计“阳春口服液”的广告,计划在一家期刊的封底刊登。这家广告公司在未经杨在葆同意的情况下,从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7):66-68
<正>在马克思论著中,"自由报刊"、"人民报刊"的概念在很多地方内涵是一致的,都是指与人民联系紧密、一定程度能够真正代表舆论的报刊,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为了强调报刊的某一特性而使用了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于1843年1月首次使用人民报刊(die Volkspresse)这个概念,是指相对于普鲁士官方、半官方报刊而言的民间的即人民的报刊。在专制制度下,这两类报刊的对立往往会使后者相当程度上反映  相似文献   

10.
日前看到两则趣闻,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推出手写体的报头和专栏,以示对过度目不转睛依赖各种电脑的年轻一代的警示,而另一家报纸则推出可以带回家拆开咖啡包装的“全新报纸”,  相似文献   

11.
到底信谁的     
1月5日,武汉市两家报纸同时报道了一男子翻窗坠楼身亡的消息,但两报说法不一。一家报纸的说法是“毒瘾发作,翻窗偷钱,瘾君子坠楼身亡”。而另一家报纸的说法是“图方便翻窗拿钥匙,失手摔下4楼惨死”。  相似文献   

12.
童兵 《当代传播》2008,(6):13-15
对于大众传媒同公共政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不完全相同。毛泽东的看法最直接、最明确,那就是前者无条件地为后者服务,传媒为政党和政府工作服务。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的见解则不同,“马克思无疑地梦想报刊不受国家管制,而是作为人民的真正发言人。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两家报纸看到两则叙述两位下岗职工成为英雄的报道,读后心里颇不是滋味。一家报纸的标题是《下岗工人杨晓飞在抗洪中英勇献身》,说的是黑龙江省依兰县的杨晓飞为堵一个洪水冲开的涵洞被激流卷走,成为该省第一个抗洪抢险牺牲的勇士;另一家报纸的标题是《好男儿下岗亦英雄》,讲的是成都的李树全奋不顾身救火牺牲的壮举。  相似文献   

14.
王旭 《新闻世界》2009,(7):92-93
在欧美等国的新闻事业史上,资产阶级报刊和无产阶级报刊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报刊.作为这两种报刊的典型代表,普利策创办的《世界报》和马克思创办的《新莱茵报》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本文主要从受众定位、资金来源、肩负的使命、语言风格、报道的侧重点以及编辑部制度等几个方面阐述两份报纸的不同之处,认识资产阶级报刊与无产阶级报刊的特征及二者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城市中两家或两家以上实力相当的报纸竞争过度导致双方都难以继续发展时,怎样了结?是让一家死亡而让另一家存活?或两家就这样拼下去?这是一个难题。但我访问美国时却意外地发现,那里早就在尝试一种方法,使得两家激烈竞争中的报纸能够在互相合作中共存甚至共荣。  相似文献   

16.
李斌  季为民 《新闻大学》2023,(1):1-15+118
主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编辑权和经营权的新闻实践,在1848年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莱茵报》一直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如果只强调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不能完整理解该报的处境和立场。文章从报刊经营的角度去考证解读,以此作为研究《新莱茵报》的有益补充。面对资金短缺、激烈竞争、盈利压力等市场问题,马克思以市场规律制定经营策略,并得到市场认可。这是报刊在政治上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而党报的新闻评论特别是头版的新闻评论文章,则不仅仅要体现出灵魂的作用,它还是报纸的旗帜,是人民的传声筒,肩负着“向群众解读党的精神,反映人民心声”,即“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任。本文主要调查了2004年东南西北八家报纸头版评论文章,这八家媒  相似文献   

18.
何霞 《当代传播》2003,(6):46-47,50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的英文报刊一直被认为主要是办给外国人和大学生看的。笔者通过亲身参与了华南地区第一家英文报纸《广州英文早报》的读者调查,对目前中国英文报纸的读者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目前中国英文报纸的最主要读者是在职人员。并进一步结合《广州英文早报》针对主体读者的改版和扩版实践,分析了当代中国英文报刊读者的主要特征,从而试图为中国英文报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报纸要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办事.一张报纸的头版如果靠某种无聊的东西取悦读者.连在头版及时呈现读者关心的新闻都做不到,那头版还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20.
吕大鹏 《传媒》2007,(2):41-42
中国石化报社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集报纸、杂志、电视、网站于一体的规模较小的传媒集团,拥有大小六个媒体,同时还承担指导下属企业63家报刊、39家电视台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