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们都有着各种创伤体验,为了把自我从灵魂的暗夜中解救出来,实现心灵的丰盈和人格的完善,她们渴求着灵魂的救赎,其救赎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日常生活救赎、审美救赎和宗教式救赎。  相似文献   

3.
孤独的言说与无望的救赎——对苏童小说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小说言说了缥缈时空中个体生命的孤独。作品中孤独意识的彰显既得益于叙事的推进,也有赖于多层次意象体系的建构。作者企图通过困境逃亡、安排伴侣和宗教皈依的途径对孤独的灵魂进行救赎,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作者将生命引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刘媛 《英语广场》2020,(11):13-15
小说《面纱》是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毛姆刻画了一个有着觉醒与救赎意识的女性角色——凯蒂。凯蒂这种觉醒与救赎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家庭及失败婚姻的影响,但凯蒂自身刻在骨子里的强烈的依附意识严重影响了她的独立,进而影响了她摆脱依附、救赎自我的决心及彻底程度。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凯蒂的觉醒和救赎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6.
在爱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独角兽》中,"营救"一词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众人为了营救一个被囚禁的、活在罪恶里的人——主人公汉娜,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救赎活动,然而主人公自己却宁愿活在赎罪的苦痛中,拒绝他人的营救,导致了一切的营救活动都没有成功。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深入地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只有自我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7.
在爱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独角兽》中,“营救”一词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小说中众人为了营救一个被囚禁的、活在罪恶里的人——主人公汉娜,而展开了一系列的救赎活动,然而主人公自己却宁愿活在赎罪的苦痛中,拒绝他人的营救,导致了一切的营救活动都没有成功.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通过深入地分析探究,得出结论:没有人可以拯救他人,只有自我救赎才是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8.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塑造的战争-官僚机器,是小说中宰制个体记忆的罪恶渊薮.尤索林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回溯,摆脱了战争-官僚机器的控制,回归到了自己最内在的存在--斯诺登的死亡事件.通过斯诺登死亡事件的启示,尤索林摆脱了战争-官僚机器的宰制,完成了其对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主要以风筝为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重复的背叛和救赎中得到成长。追寻着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读者可以了解到命运的不断轮回,阿米尔的救赎、阿米尔父亲的救赎和拉塞夫的救赎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人性救赎。  相似文献   

12.
韦柳钰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72-74,78
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历程,分析成长与自身救赎的关系,认为主人公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在救赎中实现了成长。  相似文献   

13.
张大春在《四喜忧国》中继续着他的小说现代性实验:魔幻与现实共处,严肃与黑色幽默并存。本文着重在三个层面上剖析了这篇小说:无根的一代、无力的救赎、无法祈祷的祈祷。  相似文献   

14.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几乎每一部小说中都弥漫着一股受难气息,主人公在历经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之后最终都得到了净化,获得了救赎.这种救赎并不是被动的,单向的,而是主动的双向的.本文以<罪与罚>为例揭示并探讨其中主人公之间的这种双向救赎.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围绕救赎与成长描写了一个少年如何完成救赎,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小说的写作背景、情节、主人公的刻画都体现了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等。小说探讨了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以主人公回归本民族文化向读者揭示出本民族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透过小说《蓝色的马》的表层文本分析了造成现代都市人性形变的深层原因——来自现代文明的挤压,并挖掘了作品独特的积极意义,即潜在的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7.
无望的救赎——《夜色温柔》主人公悲剧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走向沉沦的悲剧进行解读,试图说明迪克在个体被变成断片的现代社会里寻求救赎是无望的。不论是从经验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迪克都通过消费而受到了消费社会的控制,因此,走向沉沦是迪克不可避免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吕叶 《文教资料》2011,(12):25-26
苦难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面对苦难的存在,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救赎之路。本文从胡性能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来探讨胡性能是如何通过死亡来完成对苦难的救赎。  相似文献   

19.
灵魂救赎是北村皈依基督教后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小说《我和上帝有个约》描述了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对于负载着罪恶的灵魂来说,固然要接受法律的惩治,但只有获得上帝的救赎,灵魂才能寻求到最终的皈依。上帝的救赎显示了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飞机"在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形象。通过对"飞机"在小说中象征意义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部充斥着死亡阴影的小说中,"飞机"作为一条线索,以主人公灵魂的拯救完成了最后的升华,其所代表的"救赎"意念贯穿了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