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具,是“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表演用的器物,如桌子、椅子等叫大道具,纸烟、茶杯等叫小道具”(《现代汉语词典》第259页)。可人们往往把小说中的有关器物也称为道具。这些器物虽然不在小说三要素之列,却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小道具的配备,就体现了他独具的匠心。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九一年四月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新编入一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征》。编写者列举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个特点,笔者认为其中第一个特点的一些说法不甚妥当,特提出来商榷。编写者认为:“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而问题的原因是“由于缺乏人物内在世界的真实凸现,人物性格往往是由作者规定好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往往只围绕一个中心性格,缺少变化和行动的依据,因此,这样的人物性格比较单一,不丰满,缺乏立体感”。为了证明这一点,编写者还将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作一比较,认为“现代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意思是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单一,不丰满,缺乏立体感”跟没有心理描写也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以上说法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没有用到心理描写的手法,是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没有挖  相似文献   

3.
伍尔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简述江苏省宝应县汜水中学于其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在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时,认为古代小说中“作者的笔触很少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仅靠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来塑造人物”。事实上,自唐代传奇小说这一成熟的文学样式出现之日起,心理描写就...  相似文献   

5.
《夜》是叶圣陶先生于1927年10月写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国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暗示人们:反动派的恐怖政策必将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仇恨和有力的反抗。小说的的主人翁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善视大男”,以继承女儿女婿的遗志。为了使主题更为突出,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文章多处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达到了“烘云托月月更明”的美妙效果。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的道具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串联关系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中起着融合关系的作用,在主题思想中起着凸显关系的作用。挖掘道具寓意的过程,常常就是小说分析的过程,以"道具"这一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概念为突破口,在小说教学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无不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的鲁迅,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善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利用“道具”导引故事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见证人物命运的传统。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设置的各种道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典型代表,艺术特色之一即是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用“小道具”来统摄全文,又给小说增添了巧妙多变的色彩,学术界对此却鲜有关注和论述。这五本小说集中,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小道具”,除了给全文添奇之外,它们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结构全篇,影射主题”、“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删繁就简。紧凑情节”、“贴近生活,展现世俗民情”、“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由此可见,“三言二拍”的成功离不开这些“小道具”。  相似文献   

9.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  相似文献   

10.
微型小说《越说越对》以“在M地召集的夏令冷饮会议”为题材 ,体现了王蒙对时代政治和社会心理的深刻关注。小说运用象征手法 ,使MA到MB、ME、MX反映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扯皮、盲从的部分人物的性格特征 ;运用符号化的人物称谓 ;运用大胆的手法和幽默的细节描写 ,形成了这篇看似散漫、零乱、飘忽却又寓意深刻的叙述方式的微型小说。除上述之外 ,这篇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便是反讽手法的运用。小说的标题为“越说越对” ,原意指“谈论某事物正确的递进性”。而读过文章后我们便不难看出 ,小说中人物的设想和议论是围…  相似文献   

11.
张文凡 《教师》2012,(31):60-61
道具本是戏剧术语,它是指戏剧演出过程中所用的器具,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小说像戏剧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也势必运用到一些道具——被作家赋予某些含义的特殊物品。中外的作家们都有意无意地利用道具来布局谋篇,甚至用它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渲染气氛.道具也就起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相似文献   

12.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中,反映出四对相似的民族心理。透过这四对心理,我们还可以看出鲁迅与契诃夫持有类似的改造观。 这四对民族心理是: (一)鲁迅小说中反映的汉民族“向内追求”心理与契诃夫小说中反映的俄罗斯“幻觉外射”心理。  相似文献   

14.
当代小说心理化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小说是佼佼者。她总是最敏感最紧密地追随时代的脉搏跳动,准确及时地反映时代精神。当代小说,从“伤痕小说”到“问题小说”到“改革小说”,始终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在形式上,小说也往往率先闯出新路,以崭新的面貌反映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文学是人学,以写人为宗旨。小说比其他文学样式更善于塑造人物性格,尤以描写人的心理活动见长。当代人的性格和心理日渐复杂,性格如今已被当代作家目为心理学概念。为了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底蕴,揭示人物思想、感情、行为的心灵秘密,小说作者愈来愈注意刻划性格的心理因素,塑造心灵性格,体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当代小说的心理化趋向。  相似文献   

15.
赖雯雯 《读写月报》2023,(27):28-31
<正>物象是小说的基本元素,是客观事物,也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主要指小说中出现的道具、物件等。以往我们的小说教学都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要素,物象其实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在语文教育学习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文《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有同质的物象值得关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标志性衣衫“长衫”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的“套子”。在两位作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16.
《竞选州长》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备的故事性,也不具有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典型环境和场面,而是大量摘引报纸和信件中的内容,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引文也是情节发展的标志。小说的大量“引文”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具体解读:一、妙用引文,组织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能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但这篇作品与一般小说不同它既没有写竞选的过程,也没有写竞选活…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部分被后来研究者称为的“抒情小说”。这类型小说中的抒情性不是指一般小说广义上的抒情性,而是指小说具有“抒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文本中,打破了传统小说“故事化”的形态,颠覆了故事性小说的叙事模式,还使作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视角从对外在生活的关注、表现转化为了对内在心理欲求的倾诉与表达。它的出现发展,是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人的发现”与“文的自觉”、作家的知识结构与创作心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学大家,其文学创作是时代巨大的宝藏,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资源。鲁迅的作品立意深刻、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语言犀利而又精练,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典范。在小说《祝福》中,作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和道具来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带给我们更多心灵的震撼。小说开始部分对临终前的“祥林嫂”进行简单刻画,通过“祥林嫂”临终时身边的道具,我们可以窥探出她当时生存的境遇,对于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波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感悟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这样写“我”遇见临终前“祥林嫂”的情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此,“竹篮”“破碗”“竹竿”成为她临终前的“遗物”,下文我们将就此展开更加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是注重小说技巧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广泛借鉴了戏剧的一些手法,即“戏剧性”(指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戏剧性的借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认识其小说重视人物心理的窗口。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戏剧动作”的引入,对“戏剧冲突”的借鉴,对“戏剧情境”的吸收三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采用的心理描写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少年雏特的内心世界。小说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与间接心理描写两种方式: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直接剖析和描绘,有四种方法:由人物直接倾吐、由"编者"叙述、由思忆联想表现、由梦境幻觉反映;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借助景物、事件和人物表情、动作等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表现、烘托。由此又概述了三种方法:细节表现、言行体现、景物烘托。以此来探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阐明心理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