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事物的质疑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灵魂,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没有疑问,也就没有问题解决的兴趣和冲动生,更谈不上形成活动主题了。质疑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但我们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提问的信心吗?有大胆质疑的空气吗?给过学生质疑的方法吗?一、现象扫描及归因现象一:有一次,我在送教下乡的活动中执教了一堂《认识水果》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并非时髦,而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质疑"它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创建了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平台。当然就现在而言,在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把"质疑"完全渗透到课堂中,在有的课堂中甚至看不到学生"质疑"的影子。那么问题何在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们对中学生的化学课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75%的学生默认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只有8%的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这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质疑,不善质疑。不会质疑就不可能去发现问题;不善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4.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科学课中,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呢?一、创设情境,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依靠现实重现情境  相似文献   

5.
正好奇、质疑是初中学生的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层次,开拓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历年来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创造良好质疑情境,体现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开放  相似文献   

6.
正质疑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枢纽,是开启学生探索之门的钥匙。由此,我们提倡,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创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平等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大胆竞争、大胆发言、大胆朗读。大胆提问就能取得进步;大胆质疑就能发现问题;大胆竞争就能超越自我;大胆发言就能有所提高;大胆朗读就能掌握其义。我认为,大胆便是成功学习语文科的开始。一、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意愿增强信心学  相似文献   

8.
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即  相似文献   

9.
<正>思想品德主观题命题和解答能很好地检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检验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搜集、概括和表达能力。思想品德主观题较高的能级要求与中学生相对稚嫩的分析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学生解答主观题失分较多。如何破解中学生解答思想品德主观题的困惑呢?笔者认为,深刻认识主观题设问类型和设问规律,是  相似文献   

10.
早在 1943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就指出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来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很多 ,本人结合语文科的实际情况 ,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注意启发学生主动质疑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的脑袋里总装着许多个“为什么”。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肯定会有一些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握得好就有可能成为开启一节课的钥匙。有句名言说得…  相似文献   

11.
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首先,教师要精心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做到提问适时、适度、适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勤于提问题的心,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后,教师"设问"应与学生"质疑"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发问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竞相绽放。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学生在自学后提出了十几个问题 :“小女孩为什么在临死前产生那样美好的幻想 ?”“作者为什么说她走进了新年的幸福中去了 ?她真的会得到幸福吗 ?”……大多数时候 ,学生提的问题对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既能引发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理解的深化。长此以往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思维、个性就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创设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更应着力…  相似文献   

13.
启发式教学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以引导、设问为主要方式,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中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指:“提出问题,请人解答”(引自《高级汉语大词典》).作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源泉,质疑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笔者通过对广州市250名中学生的随机调查却发现:我国中学生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状况并不乐观. 在所调查的群体中仅有34.8%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经常发现问题也愿意主动向老师询问;剩下65.2%的学生却明显地缺乏质疑的主动性.为什么超过一半的中学生不愿意质疑呢?造成他们质疑能力欠缺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为此笔者对这163名缺乏质疑主动性的学生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授之以渔 ,引导质疑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我们在教学中习惯于教者设疑 ,学生解疑。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思考状态 ,习惯于坐等答案。久之 ,则形成思维惰性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发展。许多教者深知此弊 ,便大胆让学生去设问 ,又发现学生不是什么问题都提不出 ,就是提出的问题满天飞不着边际 ,毫无价值。要改变此现状 ,教者要循序渐进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即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质疑。1 引导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设疑的著名学者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 :“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用变式设问启迪发现思维吉林郭文华,傅彤在数学教学中.变式设问是指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题目等以变换的思想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质疑设问。教学实践证明。变式设问是启迪学生的发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性获取知识的必要环节.下文结合《立体几...  相似文献   

17.
正"设问引入"是我们学生作文的一种常用笔法。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在作文中推进叙述或展开议论,而且也能使文章波澜起伏,产生引人入胜、引人入理,"叙议皆明"的艺术效果。何以见得呢?我们不妨举几例学生作文看看。例一:"世界上最无情的是什么?是时间。世界上最公正的是什么?是时间。我从母亲和我身上就看到了时间的无情与公正。"这段文字,设问用于文首。开门见山,提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最公正"的。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论证在逻辑学中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这一过程在考试中出现,则主要考查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论题要求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论述和证明能力。论证类问题,亦称"为什么"类问题,是高考中最常见的题型。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方式包括分析"为什么"或者"理由"类、分析"必要性"或者"可能性"类等。本文拟探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典型试题】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有效的设问和质疑,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设问,能让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效质疑,才会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迎接思维挑战。  相似文献   

20.
冷雪梅 《辅导员》2014,(24):51-51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