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澜  朱峰  杨丽  郭闻 《新闻实践》2001,(3):8-10
采访流水账 徐澜 2000年4月,被“寻访诺贝尔式的中国人”的金点子撩得早已坐不住的牛群不耐烦电话的你来我往,坐上飞机南下杭州共商大事。 4月22日,钱江晚报先头部队8人到达北京采访: 4月29日,第二小组6人又赶来助阵;  相似文献   

2.
震惊中外的深圳“8·5”特大爆炸事故已过去好些日子,但爆炸现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勇士们冲锋陷阵战火魔的感人事迹至今历历在目,也体味到记者只有反应快才能赢“第一采访时间”。8月5日午饭后,正在深圳特区报社实习的我感觉有点困,就扑在桌子上睡着了。1时25分,“轰!”的一声巨响把我从酣睡中震醒。瞬间,我感到报社大楼在前后抖动,犹如发生了三四级的地震。奔向阳台,只见报社东北方约4公里地方的上空升起了一团黑色蘑菇云。这时我预感到出大事了! 1时34分,我拿起电话,大胆拨通了119火警电话,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对方回话:“在清水河仓储区一危险品仓库发生大爆炸,具体情况不明……”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夏虹 《新闻界》2004,(1):26-26
2004年1月初的一天,天气出奇的冷。编辑部将本刊《事件·背景》版块中“记者行动”这一栏目的选题定了下来:采访2003年11·3大火中因采访受重伤的衡阳日报摄影记者杨帅,其目的在于捕捉这一事件中闪光的瞬间及事件后面鲜为人知的背景……当天,我作为该栏目的编辑,用一种惯常的约稿方式拨通了衡阳日报社总编室的电话。总编室的同志热情地将熟悉杨帅情况的一位记者的联系方式告诉了我。于是,我获得了杨帅的手机号码。“喂,你是杨帅吗?”“对,我是,请问你是哪一位?”手机很快拨通,电话那边传来杨帅微弱的声音。我告诉了他我的身份和意图:请他为…  相似文献   

5.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记者采访也是这样,有时你正襟危坐地进行采访,倒使被采访者产生了心理障碍。如果采用闲聊的方式进行,他“无心”,你“有意”,对方无所顾忌的打开话匣子。对此我们姑且叫它聊天式采访法。今年4月中旬,法国电视一台记者雅克琳·杜布瓦采我国采访赵紫阳总书记。她敏锐地分析了赵紫阳总书记的性格特征以及“会谈接见式”采访气氛拘谨的弊端,决定和中国的高级领导人采用聊天式采访  相似文献   

6.
“‘8·3’特大中毒事件,使安庆人民震惊,愕然,目瞪口呆。”这是1992年8月15日《安庆日报》刊登的长篇通讯《八天八夜》的导语。 1992年8月3日,安徽省安庆市发生了一起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因中毒送往医院抢救的病人达34人,其中经抢救无效,死亡11人。《安庆日报》围绕“8·3”食物中毒事件组织了一次紧张而有序的系列报道,先后发表消息、通讯、言论16篇,给广大读者提供了欲知而未知的新闻。这段时间的《安庆日报》,成了特别紧俏的“抢手货”,人们争相传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7.
在1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经历,莫过于置身麦盖提县抗洪抢险前沿的6个日日夜夜…… 夜半敲门声 7月21日午夜,我正在喀什地委宾馆210室灯下写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思绪。和我同来采访的记者李杨神色紧张地告诉我,前来参加地委统战工作会议的麦盖提县县长买买提·巴拉提说,刚才得到消息,叶尔羌河奔腾而下的洪水,已经将麦盖提东河滩第4道坝冲毁,情况十分紧急,要连夜返回。我们当即决定跟随县长“上前线”。 越野车的鸣笛划破深夜的寂静,我们一块上路了。车上,县长买买提·巴拉提,县宣传部部长祖农·斯拉木神色严峻。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这勿庸置疑。无论是报纸或是广播、电视,都离不开采访。但认为采访是一门艺术,而且采访还有技巧,理解却不尽相同。不少同志认为采访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要写出第一流的新闻,关键要靠“笔杆子”;更有一些人视采访为“出席招待会,听听座谈会”“名人可见,名胜可游”的美差。但越是涉足新闻工作时间长的老记者,越理解采访的重要和艰辛。美国约翰·布雷迪还总结了一些美国名记者进行采访的做法,写成《采访技巧》一书,读后给人启迪,采访还真有学问呢!  相似文献   

9.
我是“3·24”上海列车相撞事故中的幸存者。在列车相撞之后,我急着去抢头条新闻,结果新闻没有“抢”上,七个小时后,我却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事故后的第二天,我带着伤赶写出了《“3·24”上海列车相撞目击记》,《钱江晚报》发表后,我这个有16年记者生涯的记者也成了新闻界的新闻人物。 3月24日这天,我乘坐由长沙开往上海的208次  相似文献   

10.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11.
(一)“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有些记者喜欢在采访对象面前自我炫耀,摆出一副聪明伶俐,知识渊博的样子。其实,采访时当当傻子算不得傻事。科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不要怕说‘我不懂’。一旦人们相信你诚心诚意,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如果你不懂装懂,迟早会遭报应。约翰·琼斯说,“由于害怕采防对象认为他们笨咀拙舌,头脑迟纯,很多采访新手该问的不问,甚至对方讲出来的话也没怎么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痛苦的教训他们会认识到,带着满脑子问号回到编辑部,那才是最蠢的事儿。”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26日到29日,应河北电视台的邀请,美国依阿华州锡达拉皮兹市电视公司以新闻部主任助理比尔·埃文斯,新闻主播、记者布鲁斯·奥尼和摄影记者罗恩·汉森组成的采访组来河北采访,全方位报道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我与新闻部记者姚守俭同志一起陪同美国同行在唐山、秦皇岛两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新华社报道称,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期望在今年4月份访华。她说,访问中国是为了增进菲中两国之间悠久的友好关系。这一消息不禁使我想起去年9月份在北京的一次颇有意思的采访——在小轿车里采访阿基诺夫人的姐姐约瑟菲娜·雷耶斯。偶然发现的线索去年9月的一天上午,我来到人民大会堂接待厅,采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教授会见菲律宾远东大学校长约瑟菲娜·雷耶斯率领的远东大学代表团。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18日至6月15日,我陪同法国西格马图片通讯社摄影记者阿兰·柯雷对我国青年进行了专题采访。阿兰·柯雷在这家世界性图片通讯社任专职摄影记者已有12年,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报道过中东战争、伊朗革命、萨尔瓦多内战,阿富汗难民、海地革命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他1985年拍摄的一组反映埃塞俄比亚灾民的照片《雨中的埃塞俄比亚》获第29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自然界新闻系列照片一等奖。在高频率的工作节奏下,四个星期很快过去了。阿兰·柯雷带着他拍摄的150多卷胶片飞回了巴黎,而他在采访中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废寝忘食的奋斗精神和娴熟的拍摄技巧,却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六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电话机以后,电话便成为人类通讯的得力工具。在电话兴起的初期,电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人们日常相互通话联系。记者利用电话采访始于广播与报纸相互竞争新闻的最初阶段。在美国,第一个利用电话进行采访的先率人物是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谢克特。一九三二年美国几大广播公司成功地报道了总统竞选活动。从此,广播界向报界发出了一个新闻竞争的信号。大批的报纸读者和广告商开始转向广播,报纸的收入随之明显减少。起初,报界免费向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我在许昌电视台新闻部实习。那年冬天,是中国特大洪涝灾害过后的第一个冬天,灾区人民能否顺利过冬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我省的两个重灾县新蔡和平舆进行了实地采访。那次采访持续了13天、往返行程近六百公里,足迹遍及14个乡镇,直接采访人物近40人,作了整整一本采访笔录。在这一“壮举”结束后,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至5月,我第3次随新华社记者组到柬埔寨战场采访。与前两次相比,这次采访的条件大有改善,但整个采访仍充满危险和刺激,有时也相当艰苦……“上山下乡”得“优待”去柬埔寨采访,地理环境和政治军事环境都无法与到别的和平国家采访相比,我们开玩笑地把去柬埔寨比作“上山下乡”。在准备行装时,必备的是运动鞋、避蚊剂,还有黄连素等。临行前,我们还专门拜访了解放军微生物研究所,不仅吃了对肝脏有副作用的疟疾预防  相似文献   

19.
这次去新疆的采访任务,一个是报道某部队第四导航台,一个是采访“昆仑山上好四站”。四号台驻地海拔×千九百余米,四站驻地海拔×千六百米左右。到这两处往返共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两天飞机,二十二天汽车,加起来行程大致有三万华里,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20.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