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学习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然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忽视甚至忽略了这一审美功能,导致了大量美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重视和突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歌又被称为新诗,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现代诗歌的发展已经有了非常长的历史,现代诗歌不仅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还能够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从中不难看出,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工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现代诗歌也是我国文化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相关的调查可以得知,思维导图在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大的作用。故此,对思维导图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向往是人的本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发掘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育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饱含了丰富的美的素养。因此,语文教育离不开美育,美育必须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抓住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营造审美氛围。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发掘蕴含着的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熏陶。[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广泛渗透 ,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我们努力做到在“美”字上做文章 ,在“活”字上想办法 ,在“新”字上动脑筋 ,在“读”字上下功夫 ,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挖掘教材的美育点 ,激发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凭借。语文教材入选的名篇佳作 ,都是作家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 ,经过精心构思 ,以优美的形式 ,或展现社会生活 ,或…  相似文献   

7.
改进现代诗歌教育的意义 现代诗歌主要指两方面的诗歌:一是用现代汉语写的诗歌,即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歌”;二是用现代汉语翻译的外国诗歌。目前中学语教材中的诗歌分为古代汉语的古代诗歌和现代汉语的现代诗歌两大部分。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现代诗歌更是一种特殊的新兴体,需要专业化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教育。目前大多中学语教师的现代诗歌知识贫乏;现代诗是与中学生的心灵最亲近的本。很多人都有写现代诗歌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翟军 《农村教育》2006,(9):62-62
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其中形象化是其最大特点。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而美育恰恰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感悟美的形象所展示的内容,能给人以情绪情感的感染,使人通过自身的情感经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进而产生共鸣,受到熏陶,而这种熏陶又是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探索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就是教师通过情境感染、质疑问难及鉴赏评价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培养学生一叶知秋的感受力,举一反三的理解力,剔肉见骨的剖析力,去形留神的欣赏力.使学生的读写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以及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社区等。当然,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情感、语言、个性、体态、教学智慧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学生感兴趣的诸多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更大的功能,就需要将资源予以整合。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的确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教育内容还是形式,都饱含了丰富的美的素养,它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美育又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审视美、创造美、表达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阅读开展美育,使学生充分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挖掘一般的文章中所蕴涵的美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诵读文言,领悟作品的声韵之美和感受作品的情境.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是每个教师必须跨过的一道坎,传统的分析过于烦琐枯燥,学生学得痛苦不堪。怎样把它上得既有趣又能使学生学有所得?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有几个教师能有条件每节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各种手到即来的事物,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关琦 《黑河教育》2009,(4):29-29
语文阅读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心智去理解、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它能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使学生提高认识,受到美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较之其他学科尤为多样。一方面体现为语文教学中基本不可缺少审美教育,另一方面体现为语文教学中审美形式极为灵活。这主要源于语文学科集语言性、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诗歌教学中审美教育更不可或缺,其集中、凝练、跳跃、音韵各方面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贯穿美育,而且要讲究方法、形式、内容的多样组合,现就教学中的体验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面入手,通过朗读、品味和拓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感知并理解诗歌内容和创作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具有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对人的品质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审美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有赖于从事美育活动的教师个体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教师的审美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字、词、旬、篇等基础知识教学,还是作品的阅读和赏析,都包含着许多美的成分和因素。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美育,美育融会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表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本中许多文学作品,不仅塑造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广阔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而且记录了人类的文化、科学、艺术、思想、情感等。这些都包蕴着无穷的美的特质和因素,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法,更是各有千秋,姿态纷呈,美不胜收。因此,利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披文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