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思考: 为了研究本节课,笔者从网上下载了70多篇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内容的设计与实录等,一一仔细阅读,发现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两种上法:一是先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计2课时:二是先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再上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共计也是2课时。两种上法均是先研究加法.  相似文献   

2.
案例回放: 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在学生明白加法交换律的含义后,我出示如下一组练习.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笔者曾在一个乡镇学校执教“加法交换律”一课,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教学按以下环节展开: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的运算律是运算教学的难点之一,交换律作为其中的起始课,具有生发性和辐射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交换律的表象特征,还需重视交换律的内涵意义和教学价值,而运用审辩式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质疑,能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学思考: 为了研究本节课,笔者从网上下载了70多篇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内容的设计与实录等,一一仔细阅读,发现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两种上法:一是先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计2课时;二是先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再上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共计也是2课时.两种上法均是先研究加法,而后研究乘法.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西师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发现教材上也大都是按照如此顺序编排,唯独北师大版是先探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再让学生自己探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6.
教学思考:为了研究本节课,笔者从网上下载了70多篇199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本内容的设计与实录等,一一仔细阅读,发现本内容大致有以下两种上法:一是先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共计2课时;二是先上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再上加法和乘法结合律,共计也是2课时。两种上法均是先研究加法,而后研究乘法。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西师版、北师大版等教材,发现教材上也大都是按照如此顺序编排,唯独北师大版是先探究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后,再让学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加法的结合律;2.会应用加法的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加法的另一定律--加法的结合律.  相似文献   

8.
运算律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在“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运算律教学的价值何在,怎样进行运算律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律.都是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个数学教师招聘会.来参加应聘的9位新老教师都分别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加法交换律”一课,其中在鼓励学生用符号化思想来抽象“加法交换律”的一般形式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前,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相似文献   

13.
日前,我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教研活动,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结论中发现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就在我以为这是一节难得听到的好课时,在练习阶段出现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一课主题图是一个由许多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以前多次教学没有重视,都忽略掉了。但参与了一位同事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凡上公开课的老师都有磨课的经历。磨,是在大致框架上的精益求精,打磨细节自然便是主要的方式。2009年11月,笔者受邀参加某教研活动,执教交换律一课。在各种运算定律中,交换律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不仅是教师上课的工具,也是教师用来钻研教学内容体系、把握知识本质联系的工具。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教学本质,真正理解教材呢?笔者将以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相关内容为例,从"同课异版教材解读"和"小、中学教材衔接思考"两方面来进行探究与尝试。一、同课异版教材研读简算教学中"运算定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更好地深入研究,笔者以"交换律"一课内容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5,(11B):7-7
徐卫东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由于一部分教师对《纲要》和《课标》理解上存在偏颇,致使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入新的误区。一是内容上,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乘法口诀这个单元中,我设计了一个练习,目标是:1.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和加法的算理与法则:2.有意识地渗透乘法交换律和函数思想;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4.激发学生敢于挑战、充满自信的品质。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课堂点击】 一位教师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根据情境图(下图),列出28+17和17+28两种算式求跳绳总人数,然后引出28+17=17+28。接着,教师按照教材安排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这样的式子。在反馈时,教师并没有深究学生所汇报的等式是否成立.学生也没有有意识地去计算这些式子是否真正相等。最后,教师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相似文献   

20.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当今教育理论界对教学设计的理性认识。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教育技术,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益的根本保证。为了使新课程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找准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我们有目的地听了一些随堂课、研究课.对学校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分析,尤其剖析了我校2005年11月征集的100余份教学设计,发现这些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新课标要求有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