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舫 《内江科技》2005,(5):59-59
法律规避一直是个非常重要而又争议颇多的问题。本文以法律规避的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分别就法律规避的对象、法律规避的方式、区际冲突中出现的法律规避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法律规避的一般理论后,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从经济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法律规避现象产生原因,从而揭示它之所以存在基础,进一步引申出如何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正确地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共秩序保留和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在适用冲突规范时两种重要的制度,都起着一定的扩大内国法律适用,保护本国利益的功能,但二者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何看待公共秩序保留和法律规避的关系,如何确定二者在法律上的定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国际民商事的交往日益增多,法律规避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今天,面对日益增多的国际民商事关系,研究法律规避问题尤显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植物不但能预测未来,还能记得曾经历过的事情一如果遇到问题,还能设法回避或做出智能反应。生长中的植物嫩芽可以感知周围植被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7.
王震  宋萌 《科研管理》2015,36(5):127-138
反馈规避行为是指员工工作表现较差时,采用某些策略避免与主管进行反馈交换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组织中非常普遍,但学术界对其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认识还不明朗。本研究基于应对理论,着重考察了"反馈规避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反馈规避行为对工作绩效有何影响?"两个问题。基于192名销售人员和主管的配对样本,研究发现:在影响因素方面,核心自我评价对反馈规避行为有负向影响;主管辱虐管理对反馈规避行为有正向影响,且会调节核心自我评价对反馈规避行为的作用,即在低辱虐情境下,员工核心自我评价对反馈规避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在高辱虐情境下,核心自我评价无显著作用。在影响效果方面,反馈规避行为不但会降低员工的角色内绩效,还会损害其角色外绩效。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现有研究,对组织管理实践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蒋巧 《中国科技信息》2005,36(21):164-166
刻意曲解与误解是两个易被混淆的概念,而很少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做出过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本文结合许多学者的研究,通过分析语 料,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本文首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了比较,之后把分析划分成语用与话语两个层面,运用语用 学原理和话语中出现的现象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具体的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区别,但仍有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科学解释的语用模型考虑到了解释者在科学解释中的作用,这相对于语义学科学解释模型有些进步,但是不论是范·弗拉森的语用学模型还是阿欣斯坦的语用学模型都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立足于分析语用学模型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对科学解释的语用学模型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以95个装备制造企业团队(包含441个团队成员)为样本,探讨了团队跨界行为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机理,尤其研究团队知识交易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及不确定性规避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团队跨界行为的三个维度(使节行为、协调行为、侦测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交易在团队使节行为、协调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团队侦测行为和团队创造力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低不确定性规避能够强化团队跨界行为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规避视角下的国际避税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德昌 《科技广场》2007,(2):234-235
本文从国际私法法律规避的视角对国际避税的性质进行定性,进而依据其常用手段探讨了国际避税的某些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科学、人文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目前不仅面临一个自然生态在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在减少的问题,同样还在面临一个文化生态在遭到破坏。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又称为法律欺诈,是指涉外民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制造某种连结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强行法,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是从1878年法国最高法院对鲍富莱蒙离婚案的审判后开始深入研究的。在该案中,原告鲍富莱蒙王子的妃子鲍富莱蒙夫人原为比利时人,因与鲍富莱蒙王子结婚而取得法国国籍。后来,鲍富莱蒙夫人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贷款办学的风险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把学校负债办学的风险尽可能降低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政府和金融机构这两个方面探讨高校负债办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找到一条有利于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金融风险在实际中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时变性,也就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是有很强的持续性,这也是金融风险和其它风险的不同之处,另外,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不仅给企业本身,同时也给整个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融风险对整个经济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针对持续性特征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规避的策略,以期为金融风险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前刑法理论将危害行为根据其客观形态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类,而现在有的学者提出,危害行为应包括作为、不作为和持有三种形态;也有学者将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不作为以及以作为形式实施的不作为三种形态的观点。这两种有关危害行为的“三分法”的观点,都认为危害行为的客观形态除作为与不作为以外,还存在着第三种“行为”。根据目前的危害行为的理论,通说中对危害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的“两分法”观点是科学合理的,“三分法”存在概念混乱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浅谈供应链管理的风险规避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这就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两个事例,阐述了供应链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达到改善供应链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伟国 《科学学研究》2007,25(Z2):221-225
学问行为即创造知识的行为。在学问行为的过程中所涉及个人的思想观念、技巧方法、研究成果表现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者有正确的态度去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所进行的移动商务不断发展,消费者最敏感的信息隐私正面临着非法收集和使用的威胁。基于技术威胁规避理论(Technology Threat Avoidance Theory,TTAT),从消费者规避行为角度对移动商务智能手机终端消费者面对隐私威胁产生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方面结论:一是消费者对隐私威胁所造成的结果感知越严重、对隐私越敏感,消费者的感知威胁越强;二是消费者对隐私安全保护措施的感知有效性越强、自我效能越高,用户感知规避能力越高;三是消费者的规避行为是由规避动机触发的,规避动机受社会影响、感知威胁和感知规避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效率低的问题,设计制作了基于STC89C52的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系统;系统采用光电检测跟踪的控制方式,以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机构,通过控制跟踪机构水平、俯仰两个方向的运动,实现对太阳的全跟踪;在此基础上安装在跟踪机构上的风速风向传感器实时检测风速的大小、以及风向的变化,使得系统可以对8级以上的台风进行自动的“规避”,减弱风暴对电池板的损害。样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太阳自动跟踪的需要;在天黑后,能够使电池板重新朝向东方,实现日循环运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