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纳米银颗粒的粘附对牙科合金的细胞毒性和抗菌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运用MTT法证实钴铬合金和纯钛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产生细胞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方法:将化学法制得的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分别粘附于6种牙科合金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并确认纳米银的粘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牙科合金对MC3T3-E1及BMSC的细胞毒性。评价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的钴铬合金和纯钛试件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结论:牙科合金对MC3T3-E1和BMSC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这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粘附后对牙科合金的抗菌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毒性及在植物中的转运和分布,探讨其毒性机制,为纳米银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创新要点:1.选取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为对象,比较研究纳米银对其萌发阶段和生长阶段的毒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多数研究中的纳米银均有表面修饰,本研究选择无表面修饰的纳米银材料,排除表面活性剂的干扰因素;3.以络合剂半胱氨酸掩蔽解离出的银离子,探讨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研究方法:通过植物根长(图2)和生物量(图3)分别评价萌发和生长阶段纳米银的植物毒性。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植物组织银元素的含量(图7)。通过组织切片,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植物根中银的微观分布(图6)。通过在暴露介质中添加半胱氨酸掩蔽银离子来评价纳米银颗粒对植物毒性的贡献(图3和5)。重要结论:在较高暴露浓度情况下,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小麦和黄瓜都具有明显的毒性。但当纳米银浓度低于200 mg/L,银离子浓度低于5 mg/L时,两者均能促进黄瓜根系的生长。两种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比萌发阶段对纳米银的毒性更敏感。纳米银暴露后,银首先积聚于植物的根,然后被转移到地上部。为评价纳米银释放的银离子的作用,我们测定了暴露后介质中银离子的浓度。在种子萌发阶段,黄瓜和小麦的暴露液中约0.03%和0.01%的纳米银溶解,而在营养生长阶段,溶解的纳米银达到0.17%和0.06%。半胱氨酸作为银离子的强络合剂,能够彻底消除纳米银对黄瓜和小麦的作用,说明纳米银的植物效应可能来自于其释放的银离子。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金属纳米颗粒在进入水体后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方法:针对在毒性测试中金属纳米颗粒的解析现象,选取三种常见的金属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总结了它们在毒性测试中的解析动力学、溶解性以及毒性。同时,综合水生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以及离子的吸收动力学,利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阐述解离的离子在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中的贡献。重要结论:在评价金属纳米颗粒和解析离子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测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吸收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纳米材料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调制的固态材料,其晶粒或颗粒尺寸在1~100nm范围。银的纳米级颗粒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很高的比表面积、表面活性,可用作催化材料、防静电材料、抗菌材料和生物传感器材料[1,2]等,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材料。一、纳米银的不同形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对纳米银的特性有着不同的需求,而纳米银的特性主要由它的结构、形貌、尺寸  相似文献   

5.
目的:三维细胞培养相较于常规的二维培养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上具备很大的优势。本文旨在将移液器吸头(商品化且实验室通用的一种耗材)作为独特的细胞培养容器进行细胞培养,以实现高通量、简单、省时且经济高效的三维细胞球培养。创新点:1.将移液器吸头作为细胞培养容器,其实验过程未涉及任何机械加工和化学处理,因此极大地简化了肿瘤球培养实验过程,为实验条件有限的实验室提供了三维细胞培养的替代方案;2.该培养平台集稳定、便捷、省时、低成本和高通量于一体;3.该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可进行原位观测;4.除了用于细胞球的培养外,该培养方式还展示出在肿瘤球融合和药物筛选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1.将细胞悬液吸到移液器吸头中,并将吸头置于吸头盒内,然后放入细胞培养箱里进行常规细胞培养。2.培养24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团聚形成三维细胞球;可直接推动移液器按钮进行细胞球的转移和后续分析。3.将两个或多个在吸头内形成的细胞球转移到同一个吸头,实现多个肿瘤球的配对和融合。4.待细胞成球后,在移液器吸头内加入药物,评价药物的细胞毒性。结论:1.将移液器吸头作为三维细胞培养平台,通过简单地抽吸和培养,即可在短时间内高通量地获...  相似文献   

6.
选取高电子密度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和低电子密度的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以小鼠成纤维细胞为细胞模型,利用透射电镜研究这两种纳米颗粒对细胞亚结构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成纤维细胞的亚结构随着不同颗粒、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而产生变化。随着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增长,细胞核扩张,染色质固缩或边聚,内质网膨胀,线粒体嵴受到破坏甚至消失,胞质中出现自噬体、自噬泡、初级及次级溶酶体。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这两种纳米颗粒影响了细胞亚结构,扰乱细胞代谢,产生细胞毒性。此外,透射电镜可作为高电子密度及低电子密度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中直观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细胞的生活过程,需要经常不断地摄入它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植物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动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不能自己制造,是从外界摄取的。象变形虫和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它们生活在水中,细胞表面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花生根悬浮培养过程中的动力学曲线,建立了花生根细胞悬浮培养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对花生根细胞生长、基质消耗和白藜芦醇合成的动力学进行了描述。并应用Ongin7.0软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模型与实验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得出其动力学方程。试验结果显示,花生根细胞的生长模式与普通单细胞的生长模式类似,也具有延滞期、对数期以及稳定期等特殊生长期。且推导出的公式与根细胞的生长模式相关性很高。对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添加和白藜芦醇生产的优化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研究花椒挥发油作为天然经皮促透剂的促透活性及其促透机制,同时评价其皮肤细胞毒性。创新要点:首次评价了花椒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经皮促透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利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真皮成纤维细胞(CCC-ESF-1)评价花椒挥发油的细胞毒性;采用亲水性及亲脂性模型药测定挥发油促透活性的基础上研究其促透作用机制。重要结论:花椒挥发油具有良好促透活性并具有较低皮肤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步合成法,以十六烷基乙二胺三乙酸(HED3A)为表面活性剂,氯金酸为金源,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在室温下高效制备形貌可控的金纳米花。改变HED3A、抗坏血酸、氯金酸的浓度和反应温度,实现对金纳米花形貌的调控。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当HED3A的浓度从0.1 mmol/L增加到50 mmol/L时,金纳米颗粒由花形变成了球形;当AA的浓度从0.06 mol/L增加到0.2 mol/L时,金纳米花由致密变得疏松;氯金酸浓度从0.5 mg/m L增加到3 mg/m L时,金纳米颗粒由球形变成花形;温度20°C升高到80°C时,金纳米颗粒由花形变成了球形;金纳米花稳定12个月之后,形貌无变化。以金纳米花为表面增强拉曼基底材料,罗丹明6G为拉曼探针,检出限可达10 nmol/L;并且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其细胞毒性小。结果表明,使用该表面活性剂可有效调控金纳米花的形貌,制得的金纳米花在表面增强拉曼基底和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目标是要确定从PAM水凝胶提取的丙烯酰胺的容量,并测定提出物的细胞毒性。本文所用的材料是由乌克兰InterfallCo.生产的Gel-Interfall(Lot:030103)。为了测定丙烯酰胺的单体应用了HPLC,并且在单体细胞毒性的计算中包含了MTT的检定。结果表明:在细胞毒性和材料的单体丙烯酰胺容量之间存在着某些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保护成骨细胞,接种到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β-TCP/CPC)浆料中,使β-TCP/CPC骨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细胞活性,同时提高固化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径,以最终实现提高β-TCP/CPC骨水泥的降解速度,加快成骨和骨修复。创新要点:本研究首次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包封成骨细胞与CPC浆料复合,复合后实现自动细胞释放,释放出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方法:(1)高压静电成囊法制备载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的海藻酸钙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2)微囊化MC3T3-E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并用钙黄绿素-AM(Calcein-AM)和碘化丙啶(PI)进行活死细胞双重染色;(3)微囊化MC3T3-E1细胞与β-TCP/CPC浆料复合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细胞在材料上的释放、粘附,CCK-8法检测材料上细胞的活力,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观察细胞的分化状况,茜素红染色观察释放细胞的矿化能力。重要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可作为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内部接种成骨细胞并实现细胞释放的良好载体,释放出的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中开发新型药物载体对研究药物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纳米管径与中空结构的碳纳米管,可将其纳入药物载体范畴,以核酸、蛋白、药物分子以及肽所修饰的新型碳纳米管为载体,将生物活性分子运载至细胞中,而且不会产生毒性。本研究主要对碳纳米管在药物载体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保护成骨细胞,接种到β-磷酸三钙/磷酸钙骨水泥(β-TCP/CPC)浆料中,使β-TCP/CPC骨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细胞活性,同时提高固化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径,以最终实现提高β-TCP/CPC骨水泥的降解速度,加快成骨和骨修复。创新要点:本研究首次应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包封成骨细胞与CPC浆料复合,复合后实现自动细胞释放,释放出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方法:(1)高压静电成囊法制备载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的海藻酸钙和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2)微囊化MC3T3-E1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并用钙黄绿素-AM(Calcein-AM)和碘化丙啶(PI)进行活死细胞双重染色;(3)微囊化MC3T3-E1细胞与β-TCP/CPC浆料复合培养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细胞在材料上的释放、粘附,CCK-8法检测材料上细胞的活力,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观察细胞的分化状况,茜素红染色观察释放细胞的矿化能力。重要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可作为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内部接种成骨细胞并实现细胞释放的良好载体,释放出的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0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图24“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欠妥,该图将食物与消化系统、营养物质与循环系统等等直接用箭头联接起来。易  相似文献   

16.
国外新型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隐身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重要地位,较详细地介绍了手性材料、纳米材料、导电高聚物材料、多晶铁纤维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指出,多频谱隐身材料和智能型隐身材料是隐身材料中的两个最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条件下,将三维建模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合理安排课时,处理二维图形与三维模型的关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图学能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基于CityGML的多层次细节3D城市模型快速建模方法,并将其结合到3DUGIS中用于数字城市建设。建模过程中考虑空间关系、拓扑关系和语义信息,建模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在三维空间直接进行空间分析,方便海量数据的交换与数据挖掘。并给出了上海世博园区三维信息系统结合具体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基于CityGML的多层次细节3D城市模型快速建模方法,并将其结合到3DUGIS中用于数字城市建设。建模过程中考虑空间关系、拓扑关系和语义信息。建模过程自动化程度高,能够在三维空间直接进行空间分析,方便海量数据的交换与数据挖掘。并给出了上海世博园区三维信息系统结合具体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20.
泥鳅早期胚胎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卵裂期,有些线粒体内含有片层状类脂物,有些含有糖原颗粒,有些线粒体呈同心圆状。在胚胞中也有片层状类脂物,其中有些片层体内含有黑色颗粒,类似于次级溶酶体。在胚胞中,外包一层单位膜的卵黄颗粒起始含无定形的卵黄物质,然后卵黄中间出现空泡,不久卵黄颗粒中出现线粒体,膜性物质,核糖体样颗粒,糖原颗粒和小的卵黄颗粒。我们认为卵黄除了向胚胎细胞提供营养物质之外,还向胚胎细胞提供母体的膜性物质和核糖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